第七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10月举办 专家答问
——预览第七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
第七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以下简称“七展”)将于今年10月在北京举办,目前,征稿工作正在火热进行中。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每5年举办一届,迄今已成功举办了6届。“七展”的举办是今年出版界的一件大事,它不仅是5年来书籍设计成就的一次集中亮相,也是业内精英聚首交流的一次盛会。
《年画》 《连环画》 社科类 封面 铜奖
山西书籍出版社 设计者阳光
距离2004年的“六展”已经过去了5年,5年来出版市场发生了变化,书籍设计理念在不断更新,又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七展”值得我们期待,也让我们充满猜想:与往届相比,“七展”会在哪些方面让我们耳目一新?它又怎样跟上时代和市场的脚步?围绕这些问题,《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了“七展”主办方和承办方的负责人——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于友先、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装帧艺术工作委员会主任胡守文和副主任吕敬人。
国庆献礼:总结改革开放30年艺术成就
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书籍设计艺术展已经走过了50年,请介绍一下50年中,中国书籍设计艺术发生了哪些变化?
于友先:中国书籍设计艺术展历史悠久,从上世纪50年代第一届展览至今已经走过了50年,中国书籍设计艺术如同整个中国出版业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从数量到质量、从硬件到软件、从手段到观念都有了飞速的发展,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成为中国出版人,书籍设计家,印刷、纸业从业人员共同努力的方向。从简单的书籍装扮到由表及里的整体设计,书籍设计工作者意识到为读者提供最美、最愉悦、最便于阅读的优秀设计是他们的崇高职责。我们国家有许多优秀的设计工作者,老一辈的艺术家们把他们的艺术精神和艺术审美传递给下一代,年轻的设计家们以开阔的视野、崭新的理念迎接中国书籍艺术21世纪的到来。我很高兴地看到老一辈的优良传统薪火相传,新一代的设计家们紧跟时代的需求与时俱进、创新进取,以继承并延伸民族审美意识为灵魂,创造适应这一时代的设计艺术语言。上一届“六展”的作品充分展现了在崭新的设计理念指导下,书籍设计家们推陈出新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展现了当代书籍设计的风貌,这是多么巨大的变化和令人欣慰的进步。
中国新闻出版报:“七展”定于金秋10月在北京开展,其时正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庆典,在为国庆献礼方面,“七展”有什么设计和考虑?
于友先:作为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的献礼,这次大展是在中国改革开放持续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都取得巨大成就的和谐环境中,汇聚了一大批优秀书籍设计艺术作品的情况下举办的。“七展”将是对我们5年的出版艺术工作的一次大检阅,是对中国书籍设计艺术改革开放30年来的总结,也是对我国书籍设计艺术新观念的一次集中展示。我相信第七届书籍设计艺术大展将是我们对国庆60周年的一个最好献礼。
开拓创新:不是讲规模,而是评判有新视点
中国新闻出版报:“七展”组委会表示,将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办好本届展览,使之真正成为展示我国书籍设计艺术丰硕成果的窗口。请问“七展”有何创新之举?本届展览在组织及评奖方面与往届有何不同?特点和亮点是什么?
胡守文: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举办的“第11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装帧插图作品属于整个美展的一个部分,第七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办,是目前国内最权威、规模最大的专业性书籍设计艺术展。我作为第七届中国书籍艺术展组委会主任,提出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办好本届展览的要求。所谓“开拓创新”不是讲规模,讲排场,我们的亮点是观念的更新,在展览组织和评判方面有新的视点。过去我们对装帧过多地关注封面设计而忽略了整体的概念,在判断方面把封面和版式进行了切割。如今,我们要求设计师要注重内容的传达和整体的视觉表现,那就是应该将书籍设计看做一个整体来判断良莠好坏,光有一张漂亮的脸,肚子里一包草不行;有好的内容却没有与之相吻合的外在设计也不行。今天,要求设计师在市场与文化需求方面探求阅读功能与艺术表现的准确为切入点,设计者们既要关心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也要认识纸张性格和印制工艺的表现力,这才符合今天读者所要求的真正的书籍艺术作品。
本次设计展的优秀作品,将受到出版工作者、设计者和读者的检验。
中国新闻出版报: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版协装帧艺术工作委员会协办,以《书籍之美》为主题的2004·北京书籍设计家论坛成为“六展”举办期间的一个亮点。回味“六展”论坛的收获,想必业界同仁对展览期间的学术交流活动也颇为期待,能否透露一下本届论坛邀请了哪些重量级人物?论坛议题大概是什么?
胡守文:第六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期间举办的北京国际书籍设计论坛获得成功,为中国的书籍设计观念的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关于“七展”论坛的议题,我想应该是围绕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比如我们在敞开思路吸纳外国先进设计理念的同时,如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取向,如何追求有中国文化特征的书卷之美,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全国的书籍设计艺术家、书籍理论工作者、大专院校的老师们共同思考、研究并积极付诸于实践。另外,我们还在为“七展”论坛的举办进行一些准备工作,比如开设中国书籍设计网,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专业探讨、学术互动等,力争使中国的书籍设计领域充满活力。这对“七展”的组织工作带来新的要求,全体“七展”的工作人员正在为这方面作出努力。
概念转换:从装帧到书籍设计
中国新闻出版报:大家都已经注意到,今年将已经沿用了6届的“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改为“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书籍装帧与书籍设计的区别是什么?
吕敬人:今天的装帧实践虽包含封面设计、文内插图设计和技术运用的概念,但绝大部分设计师由于时代观念、经济条件、社会环境的制约,无法实现对书籍整体设计的全面参与。长期以来装帧只是封面设计的代名词,这并不排除部分装帧者对书进行整体运筹的特例,但多数的装帧则以二次元的思维和绘画式的表现方式完成书的封面和版式。
书籍设计即英文book design一词,其包含3个层面:装帧(book binding)——设计者为实现对书的保护和宣传功能,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封面设计并制订封面材料和印刷装订工艺方案;编排设计(typography)——设计者根据文本提供的图文进行与该内容相符合的版面设计,通过字体、字号、字距、行距、灰度、色彩、空白等有序合理的应用,有节奏、有层次、富有创意的图文排列,以达到信息的准确传达和流畅、方便、愉悦的阅读目的;编辑设计(editorial design)——设计者以符合文本内涵为原则,对原文本的信息传达架构注入视觉化编辑的意识。对书籍形态、叙述层次、阅读节奏、体例设定、图像表现、色彩情绪、纸张个性、工艺物化等一系列表现时间与空间的视觉信息传达语言进行全方位的重新思考和创意性再设计,以实现对原文本信息传递的增值效应,达到书籍阅读的全新语境。
我认为书籍设计应该是一种立体的思维,是注入时间概念的塑造三维空间的书籍“建筑”。其不仅要创造一本书籍的形态,还要通过设计让读者在参与阅读的过程中与书产生互动作用,得到整体感受和启迪。那种以绘画式的封面,以永远不变的正文版面为基点的装帧,只是一个外包装。书籍设计应是信息编辑思路贯穿下对封面、环衬、扉页、序言、目次、正文体例、文字设定、传达风格、节奏层次,以及图像、空白、饰纹、线条、标记、页码等等的内在组织体,从“皮肤”到“血肉”的有条理的视觉再现。以往的设计观念割裂了外表和内在的呼吸关系。书籍设计师在完成内容传达的同时,仍不忘对书籍设计中从整体到细部、从无序到有序、从空间到时间、从概念到物化、从逻辑思考到幻觉遐想、从书籍形态到传达语境等的表现。这是一个富有诗意的感性创造和具有哲理的秩序控制过程。
中国新闻出版报:把展览的名称从“书籍装帧”改为“书籍设计”的意义是什么?
吕敬人:提倡“书籍设计”的概念,是要求设计者通过书籍整体设计过程,掌握信息传递的主导性认识,学会从装帧到排版设计的过程,再掌握信息编辑的控制能力,将书籍设计建设成为一个独立的造型艺术门类或体系,这确实是时代和专业发展的需要。理清“书籍装帧”与“书籍设计”概念的区别可以推进人们对书籍艺术的特质和功能以及书籍设计语言的认知,改变出版观念相对滞后的现状,并由此观念延伸到社会,传达给作者、出版者、编辑者、售书者以及读者,从而提升受众对书籍艺术的欣赏品位和价值认知,有利于提高中国书籍设计业和出版业的整体水平。
总而言之,书籍设计不只图封面好看,而是整体概念的完整,一本好书不仅在于设计的新颖,更在于书的内容编排与整体关系贴切。设计师要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对各种相关素材的寻找、图像的配置、字体和文字群在空间内的安排和时间上的游走、文本传达结构的处理等来诠释作品。设计师把书籍当做一个舞台,在尊重文本准确传达的基础上,去精心演绎主题,以达到文本内涵的最佳传达,这就是设计师的职责。这对设计者来说在原装帧概念上扩大了设计范围,增加了工作强度和责任,更要求设计师提升自身学识、修养以及综合艺术学科的全方位水平。(记者周翼双)
相关新闻
- [艺术关注]风鹏正举——吉安市青年画家十人作品(04-13)
- [艺术关注]著名画家魏兴无参加将军部长书画研讨(11-23)
- [艺术关注]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版画作品展(07-06)
- [艺术关注]青年画家曹雪岩妙笔丹青(06-11)
- [艺术关注]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版画展区作(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