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里•索特兹(Jerry Saltz)是纽约杂志的资深评论家,以下是他心目中2010年纽约十佳艺术展。
1.“混乱与古典主义: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的艺术,1918–1936”(At the Guggenheim Museum through January 9, 2011)
在古根海姆博物馆一直举行到2011年1月9日
并不是经常会有展览能脱离传统的学识或者坦率的改变艺术史。但是客座策展人Kenneth Silver这样做了。多亏了他的这次展览,我们对“战争之间的欧洲发生了什么?”有一个更清楚,而非形式主义的构想。正如我们一直质疑的,艺术从20世纪10年代的立体主义到20、30年代的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并不是简单的前行,在整条道路中,它有很多奇怪的停顿,(然后)又进入了现实主义。
2.提诺·塞格尔的“这个进程”(Tino Sehgal’s ‘This Progress’)
在古根海姆博物馆举行
没有画、雕塑和诸多媒体装置的展览,空旷的展厅中,依稀只有寥寥几个艺术家称之为“阐释者”(interpreter)的表演者和前来参观的观众,观众和表演者间有意识或是无意识的对话成为了展出的作品。
当观众步入空荡白净的涡轮展厅时,就会碰到一个小孩子,这个小孩会主动向观众介绍自己,并称这是塞格尔的作品,邀请你跟他/她一起来,如果你答应他的话,他就会问你“进程(process)”是什么意思,当你回答完了,小孩子会将你领到一个年纪稍大点的人(阐释者)跟前,并将你的回答转述给他,然后年龄稍大的人学生会继续问你问题,你继续回答,如此反复传递着,这些事先安排好的阐释者们一看就是有意按照年龄排列起来的。继续沿着博物馆的斜坡往上走,你遇到的阐释者的年龄也随之增大,到最后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在古根海姆美术馆的最上面等着你,他也是最后一位阐释者,他会告诉你“这件作品叫做‘这个进程(This Progress)’。”而你的展览旅程也就结束在与这位阐释者的讨论中。我喜欢这个展览的什么地方?塞格尔的创造——就像喜欢“蒙娜丽莎”一样——提供了广阔的并且活动的(不论是在情感上还是在身体上)艺术定义。
相关新闻
- [艺术关注]风鹏正举——吉安市青年画家十人作品(04-13)
- [艺术关注]著名画家魏兴无参加将军部长书画研讨(11-23)
- [艺术关注]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版画作品展(07-06)
- [艺术关注]青年画家曹雪岩妙笔丹青(06-11)
- [艺术关注]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版画展区作(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