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2025年07月16日  星期三  农历
本画家收藏热线:13965132326 魏老师  交流QQ群:17878332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艺术关注

雕塑展“去界限化” 深圳比香港更迅猛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2年05月05日   浏览次数:1167

 说起“雕塑”,那些静态的、立体的、图腾的、三维模样的艺术作品,便是人们最直观的印象。但时至当代,在新生代艺术的语境下,“雕塑”一词似乎已发生了微妙的语义转变。比如,很多在“雕塑展”名义下的参展作品,竟会出现绘画、摄影、装置等各种跟“雕塑”完全不沾边的内容,而这些“离题”的作品正是“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的精髓之一。它们正在丰富着人们对雕塑的理解,刷新、拓延着“雕塑”的定义。

  5月中旬,深圳、香港两地几乎同时推出两场“雕塑双年展”———“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在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拉开序幕,香港雕塑协会组织的“西九空间———香港雕塑双年展2012”亦粉墨登场。以“80后”等年轻雕塑家、艺术家为主力的创作群体,轮番向观众呈上奇特、瑰丽、夸张甚至诡诞的雕塑作品,用自己的艺术个性,为“雕塑”一词写就一个新颖的定义。

  “窗帘”、“蔬果”也是雕塑作品,雕塑正在去概念化

  据了解,本次深圳雕塑双年展共邀请了来自10个国家、近50位艺术家参展,参展作品涵盖雕塑、装置、绘画、文献、影像、照片和行为等形式,展览规模为历届之最———这何止是一场“雕塑展”,它已将各种当代艺术形式统统“打包”成粹,简直成了一套浓缩版本的当代艺术综合展。

  事实上,这些被称为“雕塑”的参展作品,根本没有几件符合“雕塑”的标准定义。它们既不粉白精致,也不轮廓分明,更没有断臂维纳斯式的黄金分割比例,毫无传统、经典雕塑作品的气韵。遍览参展现场,有时你的视线会突然被一些莫名其妙的“雕塑”所阻挡,比如,展架上突然出现一幅其貌不扬的窗帘,你正欲上前掀开它,发现这竟是一副表达“通风”寓意的“雕塑”……同样在跟观众玩猜谜的,还有当代艺术“四大天王”之一的王广义,他拿出了一个酷似“菜场超市”的装置作品,菜架子是萝卜、白菜、青瓜等各色蔬果的聚会场所,生机勃勃一派祥和,但是,这个作品想要表达的寓意居然是“所有的食物都存在安全隐患”,而其他艺术家如石冲、宋冬等的确是把“人像”作为自己雕塑的原型,却偏偏不去美化它们,而是在人脸上付诸了浑浊、昏暗色彩及线条,整件作品立刻投射出浓烈的批判、暗讽意味。

  相比之下,隔岸的“香港雕塑双年展”就规矩得多,走的完全不是隐晦抽象路线。本土艺术家搭台唱戏,通过雕塑家的艺术手法和创意,探讨雕塑与环境的微妙关联,其唯一的新鲜之处,就是把高科技的艺术元素融入到雕塑中。你会看到参展作品时而被放置在草坪上,时而被悬放在大海中,时而成为高楼大厦、园林景致中一个恰到好处的点缀,而动画、IT等高科技手段的介入更令这些“雕塑”作品纷纷披上了奇幻的彩色,增加了这些新型雕塑的美感。

  深圳这厢是全球撒网,抽象定位,以综合性艺术形式刷新传统“雕塑”定义;香港那厢是本土艺术家操刀,在遵循传统“雕塑”规律的基础上结合高科技创作,并积极切合时事热点和民生需求;深圳方面是更加犀利的“批判”,香港方面却以阳光正面的“建设性”为主———跨界深港的两份“雕塑大餐”,隔空PK,对台飙戏,呈上截然迥异的雕塑文化和地域文化,生动地演绎着雕塑语言的丰富性及多样性。

  “门派之别”致使艺术家陷入“身份焦虑”及“媒介焦虑”

  长期以来,我们往往是这样理解艺术的———“这件艺术品代表了X X风格、代表了X X主义品位、代表了X X价值观”。仿佛,不给作品分门别类,戴一顶漂亮光鲜的帽子,就体现不出它们的价值似的。然而,这种给作品“贴标签”的方式,正是本次深圳雕塑双年展的策展者们试图纠正的。

  本届深圳雕塑双年展的主题“艺术不是一个系统,不是一个世界”,就表达着否定“标签”的意思。策展人卢迎华向南都记者介绍,“作为本届雕塑双年展的主题,这是一个希望重提个体秩序的展览。它将由两部分构成,分别为‘不期而遇的遭遇’和‘你看到的就是我看到的’。作为整个研究的出发点,‘不期而遇的遭遇’是对于本土历史的观看,以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的实验性创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回到艺术家个体的创作和艺术本身来展开叙述。第二部分:‘你看到的就是我看到的’是近几年来他们在全球范围内目光所及的发现,呈现更多的是年轻艺术家(包括80后艺术家)的创作。这一部分试图分享一种由个体的精神,也就是艺术家的创作所建构的一种超越任何区域、系统、机制、规则和艺术史叙述而存在的一种关联性,提出不放大任何现有系统、普遍秩序和他者经验的有效性,而是强调偶然性、有机性、随机性、内在性、感性以及艺术内部自我生长和繁衍的本能。”

  也就是说,在新的艺术时代下,我们不再把艺术家的风格简而化之地归纳为———“后现代主义”、“批判主义”、“先锋主义”等套路和门类中去,其实,我们为什么不把每个艺术家自身视作一种“流派”呢?他们自己的个性、创作思想、知识结构、熟识领域本身不就充满了独特性和多面性么?何必再用格式化的语言进行描绘?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多元化的艺术语境,艺术家的自我个性和创作修为,便是一种“主义”、一种“门类”,一种style———难道,正是出于这种“兼容并包”的逻辑,深圳雕塑双年展才呈上了这么多不是“雕塑”的“雕塑”么?

  另一策展人苏伟对深圳雕塑双年展的“多样性”进行了阐释:“为什么本届雕塑展所呈现的作品不仅仅是‘雕塑’?这需要从一段历史说起。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外来文化涌入中国,携裹了大量‘激进’、‘混乱’的内容,引发了很多集体性、标签式的艺术运动和创作思潮,‘先锋’、‘现代’、‘流派’等标准化归类也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这种‘分门别派’在当时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后来却使艺术家陷入了‘媒介焦虑’和‘身份焦虑’———画画的被称作画家、雕塑的称作雕塑家……艺术家们被迫接受这些过于规范化的描述,但客观上,艺术家的自我性便因此受到了一定的压制,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创作者在不同艺术领域中的‘跨界’尝试,往往也成为一种奢求,所以,在本次雕塑展中,我们要回到作品本身,回到艺术家个体本身,将他们的‘自我性’重新释放出炉。”

  当“雕塑”再也没有门类限制,艺术家就有了更大创作空间

  深圳公共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孙振华告诉南都记者,深圳雕塑双年展早已形成了一个超越“雕塑”的品牌:“把‘雕塑展’置换成‘当代艺术展’,突破传统雕塑的定义,进行更多的跨界尝试是完全可以的。之所以保留‘雕塑展’的名称,或许是出于品牌延续的考虑。”

  孙振华认为,以本次雕塑展为契机,打破当代艺术的门类界限,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当今时代,艺术和民生、热点的关系已经很密切,已经没有更多曲高和寡的门槛和界限,那在艺术内部进行一些‘跨界’,一些‘去界限化’的尝试就更不是问题了。著名艺术家博伊斯曾提出‘社会雕塑’的概念,把雕塑跟社会、生活结合得更加紧密,使雕塑的概念更加广义化……当‘雕塑’再也没有门类限制,对于艺术家而言就有了更大的创作空间,就是释放创作自由的难得契机。”

  与近邻香港的雕塑展相比较,孙振华发现了另一个有趣现象:“香港雕塑家似乎更遵守雕塑的传统定义,更愿意遵循‘规矩’和‘传统’———前些年,我做了一个社会性的雕塑,名为《老红军的私人生活》,送到香港展览时,竟然引起当地学界的强烈争议。他们纷纷质疑:‘这种装置性、绘画性的作品怎能算是雕塑?’”在孙振华的记忆中,不只香港,在欧美和其他艺术发达地区,仍有不少艺术家对传统雕塑情有独钟,并且划出更为详细、清晰的流派和门类———有的是专门做焊接的、有的做石雕、有的做泥雕等等,他们“井水不犯河水”地在自己的领域中钻研、创作,却也构成了另一个层面上的“多样性”。“这种有着清晰界限的‘多样性’,跟完全‘去标签化’、‘去门槛化’的当代艺术相比,也别有一番风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