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业机构的文艺混血
香港最有名的作词人林夕曾经谈到自己创作时如何把握商业与文艺的关系:“我就好像扮演一只披着狼皮的羊,我披着看似凶狠的狼皮,就能够在森林里面生存,但是我的内心还是一只纯良的羔羊,希望给这个残酷世界里带来一些慈悲的观念。”一直被符号化为“金融中心”、“购物圣地”的香港,很多时候与文艺的关系表现得比“若即若离”更尴尬。不过除了文艺类场所,香港一些商业机构似乎希望弱化“大口吃钞票的狼”的集体图腾,与“羊”进行后天混血,试图将商业与文艺搅拌混合成不功利、不做作的全新比例,输出商品更输出文化艺术,甚至价值观与人生观。
文艺作品融入购物环境,表现形式很“亲民”
深圳知名地产人罗雷非常推崇香港K 11购物艺术馆———号称全球首个把艺术、人文、自然三大核心元素融合的商场:它是商场,却没那么浓的商业味,不会赤裸裸地教唆你花钱;它是半个艺术馆,却不像一般文艺机构那样端着架子,脸上写着“非文青非文艺专家勿进”的拒绝令;它试图平衡商业与文艺之间的关系,并打进普通人的生活。
K 11的文艺范儿在内地已渐渐有名气。大部分游客会这样推荐:“知道吗,K 11有一巨幅《蒙娜丽莎的微笑》———用吐司做成的。”明明是很“高尚”的艺术品,一下子就很“亲民”了吧?商场内的永久装置艺术品也是如此,比如香港艺术家甘志强创作的小鸟雕塑,悬吊在天花板、色彩艳丽、带着购物袋飞翔,小鸟也是购物狂?其实甘志强就是用小鸟们反映游客购物的神韵,同时他认为:“艺术品不应只收藏在博物馆内,我常希望有人会停下来跟我的作品合照。”又比如香港艺术家李展辉创作的两座将近10米高、造型弯曲的不锈钢树形雕塑,试着将户外的、自然的元素带进商场。
内地人最爱的香港购物场所之一海港城,陈列上也试图在商业与文艺之间找个平衡点。最典型的要算面向维多利亚港的那一面墙,来自纽约著名艺术家K A W S的一长排涂鸦壁画不知道收获了多少尖叫和留影,哪怕不是K A W S的粉丝,看到其标志性的“骷髅头”和“XX形眼睛”图案也倍生好感。
也许有其他城市的商业场所不服气了:哼,我们也有很多艺术作品好不好?可关键在于,香港一些购物场所的艺术作品们出现时的表情不再那么高傲,有时还会出其不意地出现在自动扶梯旁或是店面之间,相当“低姿态”地融入购物环境,而不是画了面墙、圈了块地,再隆重打出预告:“注意了,这里有文艺作品出没。”
K 11市场部助理总经理胡思朗说,商业与文艺的融合,结果是把消费者对文艺的“心结”打开了。“有的人以为自己就是没文艺细胞、不可能理解那些作品,但真正一看到作品文艺感觉就来了。我们和消费者聊天,有的住得近的客人每周都过来,把逛逛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不是为了买东西,可能就只是过来感受一下而已。每周的艺术活动,有的客人则专门把小孩子带过来参加,希望能增加艺术感知,或者仅仅是增加一种美好的体验。”
商场内设有美术馆,文艺展览小孩子都想合影
香港尖沙咀的新填海区,是政府规划的西九龙文娱艺术区。香港特区政府曾经参考过英国伦敦、西班牙毕尔包等地的艺术区,希望把西九龙艺术区打造成文化艺术、文娱、休闲于一身的区域,给香港增添点文艺分量。
就位于尖沙咀的海港城虽然是购物场所,不过显然也具有“文艺崇拜”。你知道海港城有全球第二大的LV店,那你知道它还有一个娇小的美术馆吗?就在面向维多利亚港、风景最棒的那一边。基本上每月都会有来自国外、香港或是内地的艺术家作品展出。目前正在举行的是内地艺术家郭飞的个人作品展,展出的一系列油画和3D装置艺术作品,用艳丽的色彩来诠释花、草与兔子、猫之间的关联。
敢自称全球首个“艺术乐园”的K 11,光靠永久装置艺术品恐怕也底气不足,它还开辟了两个正式展览场馆,并常年举办不同领域的艺术展览,作为香港本地年轻创作人发表时装、音乐、工艺、设计、电影作品的跳板。
而K 11于5月17日刚刚开幕的“Public Fair N o.1”,主旨就是在公众空间举行、为公众而设,邀请到的Suitm an(美籍韩裔)、C ody H udson(美国)、H itotzuki(日本)和StickyM onster Lab(韩国)等都是国际当红艺术家,展出他们的作品以及创意。
文艺活动太小众,只有文青喜欢?又错了。我们以前对“文艺”有成见,那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原来文艺还有这种表现方式。比如Suitm an的“大人国与小人国游记”展览,有16英尺(近5米)高的巨型充气人像,也有一队像是来自小人国的兵团,造型相当可爱,就连小朋友都主动要求合影。比如韩国创意工作室StickyM onster Lab,宅男宅女们恐怕都知道他们的动画《The Loner》吧?这次展览则把《The Loner》放映带来香港,粉丝们尽管来观摩“原著”。再比如日本的夫妻艺术团队H itotzuki将创作一幅长达80英尺(约24.3米)的壁画,而且你能看到他们的即席绘画表演!
推广活动多以文艺为主题,连购物赠品都由艺术家设计
如果说陈列艺术品、举办展览这些形式表面上和商业的关联还不太直接,那么香港有商场推广文艺主题活动,强调与消费者互动,甚至和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合作,在节日等特定日期推出大型装置艺术、限量礼品等,则是把消费和艺术文化紧密联合的一个尝试。
香港IFC也强调消费者在购物之外,就像进入文艺场馆一般加深对文化艺术的认识。今年刚刚结束的“冰河时期长毛象宝宝”展览,展出了现寄存于俄罗斯博物馆、世界上最完整的冰封超过4万年的长毛象Lyuba,还展出了长毛象遗骸、化石骸骨、发现化石过程等众多史料。
内地游客栾宇就对香港海港城每年推出的换领礼品限量版雨伞印象最深刻:“它们每年的雨伞都很有来头,甚至激发了我的收藏欲。比如前几年时尚插画刚红那会,推出的插画图案雨伞;有一年是国际上很红的JeffreyFulvim ari设计的女孩雨伞,手柄就是女孩的脑袋,伞身就像是女孩的连衣裙;最震撼的要算去年的内地艺术家岳敏君设计的了,伞上印着他的自画像,你想,一个中年男人双眼紧闭、张嘴大笑,表情甚至有点疯癫,最关键是长得还不帅,想记不住都不容易。不过作为波点控,我最喜欢的还是波点大师草间弥生设计的雨伞,两款都收藏了,下雨都舍不得拿出来用。”
“其实这些消费换领的艺术礼品特别受欢迎,有时都超出我们预期,因为是限量版,常常都不够领。”海港城高级推广及广告主任Susan说,海港城之所以设立画廊、开展览、和艺术家合作推出礼品,其实就是希望海港城不仅仅是一个商业机构,不仅能购物,还能将文化艺术的味道融进社区,不管有没有艺术细胞都能感受到。另一位公关Phyllis说:“大概10年前就已经尝试和不同的设计师合作,发现反响很好,后来就把合作的艺术家领域拓展得更宽。比如巧克力展就特别成功,商场里的椅子等装置都变成巧克力元素的,还邀请了各地很多设计师、艺术家以巧克力为主题、为原材料进行创作,就在美术馆展出,只要走进展厅就闻到浓浓的巧克力香味,你得时刻提醒自己,这是艺术品,不能吃!很多游客都说,这真是一大挑战。”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说,这是艺术创作,而且是有趣的艺术创作;从消费者角度说,玩乐的同时欣赏了艺术,可能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育,这种角度上的艺术是不是更值得推广?
文艺是生活体验,商业场所适合做推广平台
明明是“金融中心”、“购物中心”的香港,为什么有商业机构能主动推广文化艺术,甚至作为主题而不是一个花边装饰?K 11创办人兼主席郑志刚在谈到把文化艺术和商场融合起来的概念时说:“在K 11开始的时候,艺术、人和自然便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而它们之间的关联启发和推动着我们。艺术无所不在,是为所有人而创。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喜爱的许多事物,都受着当代艺术发展的影响,很可能有许多人在不自觉情况下正欣赏着这些文化艺术。我们想结合艺廊或博物馆的体验,融合文艺和商业并把它带给大众。我们认为文艺不必困于艺廊或博物馆,可以放在人们经常流连的地方,放在他们休闲娱乐的地方。所以,为什么不能放在购物商场里?”
他认为,有些人误以为艺术是难以亲近的,以为它只为富人或学者而设,总觉得文艺和他们无关。“我想令他们改变这个观念,因为艺术就是为大众而创,而且充满玩味。香港人总爱尝新,喜欢寻觅与别不同的体验,而内地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欲望也一直在增长。我相信这些东西会令他们产生共鸣,启发灵感,带给他们纯购物领略不到的体验。”
胡思朗则认为,其实艺术品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生活体验,既然是一种体验,为什么不能传达给来商场购物的消费者?“为什么能把商业和文艺融合在一起?因为购物中心你能常常去,就是一种日常生活,对推广文艺来说是一个合适的平台。文艺不仅仅是一种高端的装饰,它更可以成为生活的主题,甚至生活的方向。”其实内地有购物场所也在进行与文艺结合的实验,以文艺为主题进行推广,不过主流商场可能更沉迷于大型折扣促销带来的盈利快感。是担心我们的消费群还没到欣赏艺术的层次,还是经济利益更诱人?如果我们摆正对文艺和商业的心态,去除功利和成见,会不会发现让商业和文艺混血其实很简单?
相关新闻
- [艺术关注]风鹏正举——吉安市青年画家十人作品(04-13)
- [艺术关注]著名画家魏兴无参加将军部长书画研讨(11-23)
- [艺术关注]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版画作品展(07-06)
- [艺术关注]青年画家曹雪岩妙笔丹青(06-11)
- [艺术关注]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版画展区作(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