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2025年05月18日  星期日  农历
本画家收藏热线:13965132326 魏老师  交流QQ群:17878332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艺术关注

当年今日 万余册古籍捐赠深圳

来源:深圳商报   2012年06月19日   浏览次数:1308

 

深圳图书馆古籍室张太无先生捐赠的古籍善本。

  编者按:

  27年前的今天(1985年6月19日),成都已故中医国手、一代哲医张太无先生的夫人钟金重女士在其子张仲德先生的陪同下,将张家世代珍藏的一万一千多册古籍珍本善本捐赠给深圳图书馆,成为当年特区文化一大盛举。在这些古籍善本背后,无论是其搜求收藏者,还是捐赠者,以及最终珍藏者,无不拥有一颗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托命者的拳拳之心。如今钟金重女士已故去,日前其子、当今中医名家、诗人张仲德先生在《深圳商报》“文化广场”的策划安排下,重登深圳图书馆,探视旧藏,睹物思情,讲解文物典章的故事。本报特推出此组报道,以飨读者。

  2012年春夏之交,中国文化界的一大盛事,莫过于“过云楼藏书”一批宋版古籍在北京匡时春拍上以2.16亿元的价格成交,创下中国古籍善本拍卖的世界纪录,从而引发人们对古籍善本的高度关注。艺术品拍卖市场观察家们几乎一致认为:中国古代图书古籍珍本善本将成为下一个收藏热点和艺术品投资热点。

  其实,在深圳,这个古代文化资源先天匮乏的新兴城市,却也拥有一批珍贵的明清古籍,其版本之珍贵、稀罕,足以让古籍版本界为之惊叹不已。它们穿越古今,沁透墨香,其历史与文化价值令人惊喜不已。

  6月9日,已故中医国手、一代哲医张太无先生之子张仲德先生在《深圳商报》“文化广场”的策划安排下,专程从成都赶到深圳图书馆新馆,探访27年前捐赠的珍贵古籍。深圳商报记者亦全程随同,有幸见证这一会面的全过程。

  充实了深圳的文化家底

  这1.1万册明清古籍是如何与深圳图书馆结缘的呢?故事还要从27年前说起——1985年6月19日,深圳市人民政府颁发了一张奖状,奖状的内容是:“原成都国医学院张太无教授的夫人钟金重女士慷慨向我市图书馆赠送珍善本图书一万一千册,为表彰这一义举,特发此奖状。深圳市人民政府1985年6月19日(盖章)”。

  1985年6月20日的《深圳特区报》刊发《钟金重女士赠书万余册》的报道,标题为∶“市府颁发奖状和奖金表彰钟女士义举”,原文如下∶“原成都国医学院张太无教授的夫人钟金重女士,捐赠珍善本图书一万一千册给深圳图书馆。市政府为表彰钟女士这一义举,特发奖状和奖金20万元。赠书嘉奖大会于昨日上午在深圳图书馆举行。市委、市政府负责人周溪舞和钟金重女士及其子女等共一百三十多人出席。在钟金重女士捐赠的全部家藏书一万一千余册中,仅善本就有四十八种共一千一百八十五册。这些善本均经全国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的专家勘定并勘署。钟金重女士接受市政府颁发的奖状及奖金后,向到会者宣布,将其中三万元捐给深圳图书馆,用以保管张太无先生的藏书;五万元用于成都张太无中医学基金会,以鼓励中医界有贡献的中医人员;另五万元用作收集整理出版张太无医案费用。”

  经过专家实地了解,这批书画有一千余种,其中不仅有明清两代真善本古籍百余种数千册,且有清代及近代著名书画家,如黄晓亭、蒋元、胡澹泉、乔光远、齐白石等人真迹近百幅。

  尤令专家称赞不已的是,这批捐赠中,有清雍正时期果亲王胤(允)礼朱笔点定的武英殿抄本《唐宋元文约选》一部二十四册;有国内仅见的康熙年间殿刻本《全唐诗》一部120册,有果亲王府藏明内刻本三色套印《苏长公(苏轼)集》全集十二册一部,该书北京图书馆只藏有7册,英国国会图书馆只藏有2册;有清初郑亲王吉尔哈朗亲笔题签、大学士查升手书的《内景经》。总之,这批珍贵的书画典籍,实为无价之宝。仅《唐宋元文约选》一书,世界上仅此一部,为宇内孤本,其价值不可估量。

  总之,这批国宝藏于深圳图书馆,丰富了深圳图书馆的馆藏,保存了一批珍贵的古代文化遗产,给深圳增添了一笔丰厚的文化家底。

  睹物思亲人 感怀动真情

  6月9日下午两点,张仲德先生一行准时来到深圳图书馆。可想而知,今日的“相见”,对他而言,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尽管暑热难耐,张仲德先生还是郑重其事,穿上了平日里最心爱的中式长衫。里外两件,蓝褂白里,足登千层底布鞋,分外精神。

  穿过一排排书架、走上一级级台阶,老先生脚步稳重,双目炯炯,却径自无言,手中的折扇开而又合,其激动的心情自不待言。

  “就是这样里了。”走到6楼,当图书馆工作人员打开身后的古籍馆大门,张仲德先生的脚步不由得慢了下来。

  睹物思情,静默无言的古籍馆内,1.1万余册明清善本整齐地摆放于密集书架上,当工作人员按动电钮,一个个书架徐徐展开,古籍整齐有致地摆放着,签条清晰地标注着古籍的基本资料,一目了然,安静肃穆,仿佛一位身份尊贵的长者,蓦然出现在人们面前,令人不由地肃然起敬,现场的工作人员包括记者等,不约而同地低声惊呼起来。张仲德先生不禁泪眼婆娑,言语哽咽。

  张先生戴上工作人员呈上的白手套,轻抚旧物,拈展其书,一时竟无语凝噎。过了片刻,张仲德拱手道∶“阔别27年,再见此书,有如父子见面,母子重托再显。”张先生说,此批捐赠的书共计一万一千余册,为父亲张太无先生30年的珍藏,“看到这些书,仿佛见到父亲一生的艰辛。”

  置身古籍之间,张仲德先生慢慢地情绪活跃起来,仿佛变成了一个无忧少年,他轻轻地拿起这本,看看那本,忧思之色顿时全无,所有的笑容都沉浸在这万余册古书间。当真是“数家珍”!张仲德先生对书中的每个细节,每部书的来历始末都记得非常清楚。现场的工作人员听张先生滔滔不绝地解释这批古籍,真切地感受到张仲德先生对父亲的崇敬思念之情:“父亲在世时,最喜欢的就是这套《唐宋元文约选》。不洗手戴手套,他是绝对不会允许我们摸摸书页的。”张仲德先生不停地说着,在场的每一个人无不被他兴奋的神色感动,心中更是升腾起一种对书的敬畏和对张家爱书之情的感动与尊重。

  奉藏于祖国最需要之地

  说到为什么这批珍贵的古籍会捐赠给当时才刚刚落成的深圳图书馆,张先生说:“我家藏书很多,‘反右’中被没收抄走的,有三万八千多册。文革结束后,平反落实政策,所抄之物归还,实际上只归还了不到三分之一,很多东西都找不到了。”

  “1977年,父亲临死前重托∶‘所去之书,如有璧归之日,家可分,人可散,书不可离。有力则自专,无益珍藏,亦应将之奉藏于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珍视之;为业肇岐黄,振兴祖国中医学事业,启富华夏而派上用场。’”张仲德表示,父亲生前有训∶“吾儿当知,‘天地不说话,历史会开口’。”“把书捐给国家乃父亲最后的心愿。父亲认为,文化是一种担当。它承载着历史的重托,中华的希望。医学更是一种责任,只有在希望和重托之中,方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和娲伏炎黄,太无老庄之光。”张仲德说。

  不知不觉中,两个小时过去了,张仲德先生依然精神饱满,看书不倦。不得不告别时,老先生脸上流露出不舍的神色。合上书页,一本本依次排列,放置架中。如托孤一般,依然是拱手相送,他一再耐心地讲古籍的保护与保管,“书要多拿出去晒晒,封面、内页坏了不打紧,不要换,以旧补旧即可。”张仲德先生建议让书走出藏书阁,“除了‘见风见光见日月’,也要让更多的深圳人看到读到。”

  工作人员按动电钮,徐徐合上书架。张仲德先生慢慢地后退着往外,他默默无语地拱手,深情地说:“辛苦你们了!拜托!”说完,猛一转身,大步走出了古籍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