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2025年07月16日  星期三  农历
本画家收藏热线:13965132326 魏老师  交流QQ群:17878332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艺术关注

建“艺术殿堂”就是建“文化自信”

来源:解放日报   2012年09月18日   浏览次数:1073

 

  记者:上海美术馆迁址中国馆,并更名为中华艺术宫,我们看到了“上海”到“中华”、“美术”到“艺术”的双重改变,您如何看待这其中的区别?

  施大畏:中国馆本来就是一个中华的概念,中华艺术宫也是延续中国馆这样一个后世博的理念。上海是一个开放的城市,我们为什么做“海上升明月”的主题展,主要就是说上海在全国的范围内曾经起到过什么作用,今后还会起到什么作用。再者,中华艺术宫这么大的地方,如果单做上海,肯定也做不好,必须联合全国的专业美术馆来共同打造这个艺术宫,比如我们里面有个展览叫 《锦绣中华行进中的中国美术》,就是联合中国美协一起做的,此外还会引进优秀的国际性展览。中华艺术宫有个“大阳台”,站在这个阳台上,立足上海,望全国,走向世界,这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对比、对话。打造“中华”两个字,上海的城市价值起来了,走向世界的路就更畅通。从美术到艺术可以这么理解:文化发展是多元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样式会不断派生出来,从美术到艺术,是一个时代的必然。艺术包含美术。

  记者:“上海美术馆”的称呼是否就此不再存在了?

  施大畏:这个问题不用纠结。上海美术馆就是中华艺术宫,中华艺术宫就是上海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也好,中华艺术宫也罢,都只是一个名字,重要的是馆里的内容和管理。当然,这个问题在业内也讨论了很长时间,主要是来自于圈内人情感上的纠结。

  记者:世博城市未来馆改建成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它也将是中国内地第一个公办的关于当代艺术的博物馆,开馆展览的主题是“重新发电”,是否意味着当代艺术的全新“出发”?

  施大畏: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公立的当代艺术馆,但在公立美术馆举办当代艺术展由来已久,比如上海美术馆就一直在从事当代艺术方面的工作。当代馆的成立使美术馆的功能和定位更明确,分工更明确,服务更专业。因为我们的理念就是当代艺术中国化,中国艺术当代化,这是我们建馆的理念。

  “重新发电”这个主题的形成和上海双年展的迁址、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创建息息相关,它对应着对原南市发电厂、世博会“城市未来馆”的改造和重启,充分调动了城市的记忆和世博的资源。“重新发电”不只是对废旧资源的再利用,而是对整个城市生态重新设计。

  记者:根据两馆定位,中华艺术宫展现近代艺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现当代艺术,两馆之间是否会有更好的互动?

  施大畏:两馆的成立意味着上海有了完整的中国美术展示格局,不同时期的不同艺术作品在上海都有了专门的展示馆。我们会对两个馆的收藏品做严格区分,每个馆都将有自己的展览范围,不会随意扩展。至于两馆的互动,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联系和呼应。传统的东西是年代性的,古代的画、近现代的画,是“老气横秋”的画,但有经典的文化传统在里边。相比于中华艺术宫,当代艺术博物馆代表的就是时代性,它跟社会容易互动。必须要说的是,两馆的展览运作将采用世界通行的方法,即组建完善的艺术家委员会评估体系。谁的作品能在这里展出,你说了不算,我说了也不算,只有艺委会说了才能算。

  记者: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我们通过建设艺术殿堂来建设我们内心的“文化殿堂”。

  施大畏:建馆的时候,总有人问我:你们有什么镇馆之宝?我说我这里都是镇馆之宝。中国画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最好的中国画在中国,而我们这里最好的中国画,就是我们的镇馆之宝。这是一个文化自信的问题。中国最好,当然世界最好了。我们用不着《蒙娜丽莎》挂在那儿,我们就把吴冠中挂在那儿,这就是文化自信。我们到法国去就看法国的艺术,到美国看美国的艺术,老外到中国来就该看中国的艺术。

  无论是中华艺术宫,还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它们的成立给我们带来的最好课题是,全国人民在文化发展繁荣的背景下重新学习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这样,我们建设文化大都市的脚步会更快。通过两个馆的建立,建立起对艺术的学习,历史的学习、传统的认识。这样慢慢地,我们的城市更美好,负面的东西越来越少,这是殿堂带来的力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