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2025年07月16日  星期三  农历
本画家收藏热线:13965132326 魏老师  交流QQ群:17878332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艺术关注

为中国现代美术正名

来源:   2012年11月26日   浏览次数:94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现代性”问题与中国美术的现代形态关系的研究,受到国内外美术界及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这些研究成果中,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美术理论家与艺术家潘公凯教授主持完成的《中国现代美术之路》学术课题,在美术理论界具有代表性意义。而这本《中国现代美术之路》作为课题最终成果,引起了国内外美术界、学术界的瞩目。

     “中国现代美术之路”课题,是潘公凯教授从1999年开始启动,带领十几位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人员,耗时十余年,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地进行理论建构的重大学术课题。2006年至2011年间,该课题组在香港、上海、宁波、广州、成都、西安、北京等各地召开了七次学术研讨会,掀起了一场在哲学思想、文化艺术领域跨学科讨论中国美术现代性的热潮。

    作为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领域的经验具有典型意义,从理论探索到创作实践,从思潮、主义到运动、宣传,都与民族命运、社会心理和历史使命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国社会文化转型中极为重要和突出的部分。潘公凯教授的“中国现代美术之路”课题,对于中国近代以来的美术历程及其中涌现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梳理,给20 世纪中国美术做出了明确的现代性定位,实现了为中国现代美术正名的学术目标。

    该课题将“定位”和“正名”,视作20 世纪中国美术研究最基本的问题。定位,即在合适的框架中明确20 世纪中国美术的位置与性质;正名,即要对其作用和意义给予恰当和公允的评价。定位和正名的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20 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就只能游离于全球性话语之外,最多只能作为西方现代性的边缘例证和多元点缀,成为中心的外围以及普遍性之下的特殊性。在这当中,正名是尤为关键的问题,名不正则言不顺。为在21 世纪能够真正走出中国的风格气派并贡献于世界,课题致力于探索现代性情境中的百年中国美术如何摆正自身位置,确立自己在世界的现代美术演进中的地位。

    课题旨在克服中国现代美术研究中尴尬的失语状态,立足于中国经验提出合乎切身发展需要的理论构想,使中国美术创作与理论探索的顺畅发展获得合理的表述。

    课题希求为中国社会文化的未来打开自主性发展的广阔空间,因此,“中国现代美术之路”课题已经远远超出了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乃至艺术理论研究的范畴,而必将对于中国文化经验的当代建构与未来发展,贡献重要的启示性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