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研讨会的主题是中国当代雕塑从1994到2012,这个主题是想讨论的展览就是雕塑2012。这个展览不是一种怀旧,如果是一种怀旧的话我觉得那更像一个艺术史的研讨话题,我们更多想通过这个展览,通过从1994到2012这一段时间对中国当代雕塑的发展历程进行一些回顾梳理,对今后的发展做一些展望。
它是源于一个历史的起点--1994,我们跟它追踪到1994以来雕塑界发生了哪些变化。1994的意义在于为中国当代雕塑奠定了一个基本的知识立场,这个很重要,在这之前肯定也有一些个别的零星的我们看上去很有当代性的雕塑创作,但是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的关于当代雕塑自身的知识立场。在这个意义上,1994年功不可没,对当代雕塑的价值观的形式,一个文化态度的形式起到很大的作用。从1994到2012中国当代的雕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观念方式上,创作方式上,材料方式上,呈现手段上,甚至包括在推广方式上等等都跟过去有了很大的变化。当时1994年,像这样的活动还是属于比较另类的,在雕塑界,像我们今天在座的可能就是殷双喜和罗世平参加过1994年展览的学术研讨活动,其他的很多人都没有亲临当时的现场,其实当时的状况和现在有了很大的不同。
这个不同的背后实际上是我们中国社会的发展有很多关系产生了很多变化,比如说当代雕塑和政治的关系,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变化,和社会的关系、和公众的关系,和市场的关系,这些不同的关系带来了18年的变化,深刻地影响了当代的雕塑。今天我们这个展览上虽然只有五个雕塑家,其实这个展览不仅是个人的事情,我们更多把这五个人当做一个个案,当做一个切入点,当做是一个进入我们中国当代雕塑学术的一个通道,通过他们这18年来的变化,以及他们今天在18年以后他们交出了怎样的答案,他们对她们的过去作出了怎样的呼应,从这个角度看应该有很多话可说的。我们这个展览也编了一本很好的画册,这个画册里面也很强调历史性和文献性,对1994年和今天做了一个对照,比较遗憾是由于画册的出版周期的问题有些现在现场的作品照片没有反映出来,但是这个没有关系,今天的作品我们也都看到了,也有一个画册,作为一个文献的参照,从中应该有很多问题可以讨论。
我们觉得当然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现在和当时相比作品的变化,或者说我们的发言者可以对这五个人提问,他们也可以来做一个回应。如果我们在讨论发言的过程中形成了热点,大家有兴趣,有争论的焦点的问题,我们不一定每个人都要说话的,我们可能就围绕这个问题来展开,如果一个研讨会就一两三个问题有充分的争论,充分展开的激辩,我觉得他的意义比每个人轮流发言效果好得多,我们期待今天下午的头脑风暴。
相关新闻
- [艺术关注]展览预告 | 生生流转——安徽大学(06-21)
- [艺术关注]风鹏正举——吉安市青年画家十人作品(04-13)
- [艺术关注]著名画家魏兴无参加将军部长书画研讨(11-23)
- [艺术关注]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版画作品展(07-06)
- [艺术关注]青年画家曹雪岩妙笔丹青(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