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2025年05月15日  星期四  农历
本画家收藏热线:13965132326 魏老师  交流QQ群:17878332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艺术关注

城市论坛:特色文化城市与创意驱动力

来源:   2013年01月06日   浏览次数:1094

  2013年1月6日上午,以“特色文化城市与创意驱动力”为主题的2013第十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城市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月光厅举行。该论坛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担任议程主席。

  各位嘉宾围绕“特色文化城市与创意驱动力”,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意义上,从各个角度展开富有创见的发言与互动讨论,对城市文化的构成元素和影响力要素进行富有创新的阐释。嘉宾们从如何发掘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城市、建设特色文化空间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探讨。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主持沙龙对话一《特色文化城市与资源提升》。在这个议题中,各位嘉宾从政、产、研等角度探讨了城市与文化发展交融共进的议题。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发展模式和城市发展模式发生改变,出现了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驱动要素从资源驱动发展到资本驱动,现在变成了创意驱动。因此,要发展文化特色城市需要思考文化和创意因素如何融入区域发展,并重点从创意物质化、培养消费市场、拉长创意产业链、再造创意空间等角度系统的思考政策支撑体系。

  天创国际演艺制作交流有限公司总经理曹晓宁介绍了一个用现代创意激活传统文化资源的案例。他认为天坛演艺区项目通过演艺文化休闲区、世界东方演艺文化中心、中国园林式演艺集聚区、剧院综合商业区、核心演艺集聚区的规划,注重了复活传统文化资源,突出了中国特色,能够实现让城市更美好的项目定位。

  派格太合环球传播公司总裁孙健君认为,工业文明导致当前中国城市千城一面的特征,要通过文化创意恢复特色文化城市。而创建特色文化城市要以民为本,要通过创意来使人民生活多姿多彩;要注重城市运营,要使得大家能体验到城市魅力;打造特色性的文化业态要坚持娱乐商业化,商业娱乐化;城市发展要采用离心聚集模式;要品牌化的运营城市,要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

  奥地利国家广播电台交响乐团艺术总监Christian Scheib认为,文化品牌对维也纳特色文化城市发展非常重要,要通过不断的重塑城市文化品牌,寻找文化符号,利用非营利性的文化部门,推动城市文化发展。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陈双从政府实践的角度提出特色文化城市的发展方向:要注重科技与文化的交融;要在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研究上下工夫,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宽松的市场环境;要充分利用文化事业单位,例如大学的剧院剧场;要建设特色文化项目,如三山五园项目。

  沙龙对话二《文化空间与新都市观》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助理王齐国主持。在该环节,各位嘉宾从文化空间规划的重要性、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新都市观的人文情怀等角度重点探讨了文化空间的建设和新都市观的问题。

  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李益民认为,第三代城市应该是现代田园城市,其根本目标是要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工业园区化、农业现代化、土地集约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在城乡如何结合的问题上,李益民先生提出三个观点:一是要区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二是文化要从具体的城市景观建设上具象的体现出来,三要以人文本,文化要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中。

  石家庄市正定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孙风毅认为,在开发文化空间时,政府主要应把握扶持功能,要先予后取,少考虑直接收益,多考虑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要考虑平稳发挥,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做好发展规划。

  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联盟协会会长林磐耸认为,土地资源的使用是不可逆的,因此,城市建设时的创新战略很重要,文化城市的规划必须要找到品牌和定位,以避免“空城”、“睡城”、“鬼城”的出现。同时,他认为发展文化城市的关键是人才。

  台湾远流出版社董事长王荣文以台湾华山园区的案例,讲述台湾打造文化空间的经验。并提出三点园区与政府达成的经营目标的共识:第一,推动人才汇聚,汇聚国际文创人才到华山来办展览,做演出;第二,打造文化观光的热点,例如,台湾文化界著名人士开的文化消费场所;第三,推动与大陆园区的合作交流。

  沙龙对话三《城市转型背景下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主持。在该环节各位嘉宾从科技文化创新的技术、资金、体制、政策框架等创新问题展开了讨论。

  上海张江集团副总经理金麒介绍了上海张江园区发展的经验。他提出产业集聚的四大因素:一是集聚最前沿的产业;二是汇聚中小型企业,完善产业链,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三是汇聚最强劲的金融资本和交易平台;四是汇聚最有效、最创新的服务体系。

  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顾江提出,商业模式创新是文化科技融合的重要载体;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不单体现在当前内容生产上,还体现在传播渠道、组织形态、生产与消费关系、管理方式上;要通过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创新将文化资源变成产业资源,变成文化资本;要认识到知识的力量,人才才是最重要的财富。

  北京远见聚和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总裁叶林认为,在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时,应当要遵守“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逻辑,活化本土文化。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则认为,文化产业集群不一定要强调物理空间,而要注重对未来市场的拓展引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