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曾读到画家于志学先生的宏文《画派是可以打造的》(见《美术报》2010牟12月18日九版),说了许多道理,从“有志者,事竟成”的故事讲起,又讲到外国的文艺复兴,赞助商和教皇,成就了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等艺术巨人。当然也漏不掉美国以巨大的财力搞“国际当代艺术”的例子。加上中国历代宫庭画和在野的各种基本以地域为名的各种画派。最后认为:“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断言,画派是可以打造的!”是那么坚决,那么自信!但艺术恐怕不是人有多大胆,画可打造多少派的!
同样,回顾中外艺术史,就像在戈壁沙摊上囬顾自己的脚印,往往是客易看得很清楚的。但同样引用历史实例,历史经验,如果換个视角,调整立场,学会实事求是分析,结论可能就不同。最近,王镛先生对上述观点颇有微词,认为这种“打造画派”的提法,当今要谨慎。笔者赞同后者,质疑前者。
笔者以为,当今时代,当今文化环境,“打造画派”有点难。就以历史上看吧,凡称“某某画派”,往往有领军人物,也就是大师级的人物。当今是媒体时代,只要有钱,首先就可以“打造”某某为“大师”;当今也是权力时代,权力无处不可渗透,某个官员-不小心,让你既享尽公共资源,又封你个某某“大师”;当今也是艺坛乱相的时代,三五个人,七八条枪,怎么也是个“草头王”,今天有个牡丹王,明天又有虎王,后天昌出个马王,横端里还有鱼王,狗王,貓王,荷王,梅王,竹王等等,。。。。。。不一而足。在愚看来王太多则等于无王,大师太多则非大师也。尽管有人信誓旦旦“打造大师”,但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直正的大师没有一个是打造出来的。既然大师诞生的环境与条件都不成熟,如何能打造得怂以大师为灵魂的某某画派!?
其次,从社会文化特别是从城市文化视角看,“打造画派”早已缺乏地城性文化的支撑。以往的画派,地域文化特性包括自然环境的要素是很强的。而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求的发展与应用,许多价值观,文化认同,审美观,生活情趣,日趋同构。农村城市化,人才流动频繁,都在稀释或支解地域性和专题性画派的根植土圵。有识见的文化学者指出:
一是城市文化在社会进程中,越来越起主导作用;
二是城市文化在其本质上淡化并漠视地域文化的。“某些城市在一定时期呈现的地域性特征,其实也是整合了更多的‘小地域’而形成的’大地域’,特征,并且它还将在更大的区域流动,融通,包容与凝聚中被‘去地域化’”某某画派赖依生存的文化基礎,土壤己流失,那依靠什么来滋养,诞生,健康成长?
在这种城市文化,现代城市精神发展漫延的前提下,笔者-直这样认为,以上海为例,永远不会再出现什么“海派”了。“海派”,这早已是上海城市文化艺术的一种记忆,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这就是它的历史文化价值。
如果谟视这种城市文化转型,还在以往的烛光里洋洋自得,打造什么什么画派,恐怕会像“刻舟求劍”-般,早晚会成为历史笑柄。
但愿笔者上述的话,是废话!是无知之言。
相关新闻
- [艺术关注]风鹏正举——吉安市青年画家十人作品(04-13)
- [艺术关注]著名画家魏兴无参加将军部长书画研讨(11-23)
- [艺术关注]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版画作品展(07-06)
- [艺术关注]青年画家曹雪岩妙笔丹青(06-11)
- [艺术关注]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版画展区作(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