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2025年05月15日  星期四  农历
本画家收藏热线:13965132326 魏老师  交流QQ群:17878332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艺术关注

考生不会拿毛笔是否成国画发展掣肘

来源:   2013年03月10日   浏览次数:973

  近期,美术艺考在全国拉开帷幕,在如火如荼的报考盛况中,有一个尴尬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国画专业初试时,有的考生竟连毛笔都不会拿,更不要说进行白描创作了。

  众所周知,国画是笔墨的艺术。是什么导致了报考国画专业的学生竟然不会拿毛笔?这一状况对该专业学生未来的学习影响有多大?是否会成为国画继承发展的极大掣肘?又有什么补救方法呢?对此,业界翘楚展开了探讨。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教授 张彦:

  有笔墨基础才能迅速“登堂入室”

  广州美院国画专业本科招生,基础考核是素描、色彩、速写,没有涉及纯专业的国画传统笔墨。考取的学生中也的确有个别不太会拿毛笔的。我们也考虑过应该进行相关的专业测试,向有关部门申请过,但在未获批准前,仍然要根据全国考试大纲规范进行。不言而喻,这对培养专门的国画创作人才,的确会有所制约。

  不过大凡报考国画专业的学生,多数还是受到家庭方面的熏陶或环境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在当今的岭南画坛上,比较活跃和优秀的画家以潮汕籍的为多,这跟整个潮汕地区的氛围有关。我了解到,潮汕地区的一些中小学,一直以来都有书法课的传统。因此,来自潮汕地区的学生,他们对笔墨的认识往往比其他省份的学生要深。虽然全国各地的中小学也都开设绘画课,但在升学压力下,这一课程常常被边缘化,且以水彩、素描等西画为主,传统的水墨基本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看到学生进步的差别了:多数有一定书画基础的潮汕籍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引领下,很快就能登堂入室,对传统笔墨的认识更上层楼;没有基础的学生,可能到了大学四年级,才刚刚领会到传统笔墨的博大精深。

  就我自己而言,则因为父亲是国画老师,从小就接触到了传统笔墨。进入广美后,又遇到了一位非常好的老师——林丰俗先生。他的文化修养非常高,诗、书、画三者兼备,画面充满了诗情画意。

  虽然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高素质学生不多,但我想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不会消失的。真正热爱的人,总会不断地去摸索去探求,即使从大四才开始略懂堂奥,也为时不晚。说到底,中国书画是一种养人的文化,对个人的性情、养生都大有帮助,当一个人拿起毛笔,对着窗明几净,或急或徐地书写起来,心气自然平和澄澈起来。很多人随着年龄渐长,更会发现其好,这才是中国书画不会消失的根本。

  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美协主席、广东画院院长 许钦松:

  回归传统,将书法列为必备基本功

  对于中国文化而言,毛笔不是一种单纯的工具,还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精神。现在很多洋人也开始学习书法了,而报考国画专业的学生不会拿毛笔,无疑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根源却要回到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去寻找。

  首先,我们的中小学教育缺失书法课,使大多数人不识毛笔真面目。

  另外,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美术教育基本上是参照西方,一直没有充分考虑到国画的独特性。其实,国画专业的考试和教学,需要建立起一种相对独立的模式,回归传统,将书法列为必备的基本功,也要强调古典文学的修养。能吟诗作对,比会一门外语要来得重要。虽然我们都知道,中西方文化可以也应该相融合、相借鉴,西方绘画基础训练对提高国画创作的造型能力和色彩感觉大有帮助,但只能是为我所用,不能取代国画的独特性。以中为主,以西为辅,这是基本的文化底线。

  目前,一些家长也存在认识误区,觉得孩子功课不好,赶快给他转学美术。事实上,国画对文化素质的要求,远比别的专业要高,否则,国画创作就会失去内在支撑。而很多转学美术专业的学生,花上半年时间强化一些基础训练,居然也能进美术院校,这也充分说明当前的美术院校在招考上存在一些问题。这种教育不改观,国画发展会大受掣肘。当年我们报考广美,汕头地区经过层层筛选,最后是64个人获得报考资格,而最终录取的只有4人。当然,当时的目标很明确,是培养画家,现在提倡的是素质教育,区别很大。

  如果真的要从事国画创作,笔墨训练是一辈子的事情,这个过程很艰难,最好从年少时就养成习惯。就像孩童学步,跟在父亲后面亦步亦趋,长大后两个人的步态很一致,要让他改掉,换成别人的样子,那就相当难了。

  广东画院准备启动一种跟学院不同的教学模式——恢复师傅带徒弟的文化传统,目前方案正在草拟中。我们将重点关注文化底蕴深厚的年轻人,而毛笔是国画的工具,就像中国人吃饭拿筷子,不熟练肯定不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