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草长莺飞的时节也是国内文物艺术品市场“春季大拍”拉开序幕的时刻。刚刚结束的中国嘉德20周年首场拍卖——嘉德四季第33期拍卖会,历时三天,取得了总成交额2.9亿元人民币的成绩,为正处于调整期的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增强了信心。其中,中国书画部分总成交超过2.11亿元人民币,占总成交额的73%。有三个书画专场100%成交。“山河岁月——梁寒操藏民国名人尺牍”专场表现最为抢眼:125位民国人物书札小品,成交率100%,超过估价十倍、百倍价格成交的比比皆是,总成交额超过1700万人民币。杨虎城《楷书》264.5万元成交(图1);冯玉祥《隶书五言诗》103.5万元;傅作义《楷书“声应气求”》94.3万元;柳亚子《行书七言诗》仅0.6平方尺,19.55万(图2);蔡元培《楷书‘松柏后凋’》亦为0.6平方尺,28.75万元成交。
文物艺术品拍卖能在市场深度调整时还有如此佳绩,笔者认为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在当前市场赝品泛滥的大环境中,“大开门”真迹由于规避掉了最大风险,必然受到青睐。“只要买的对,不怕买的贵”有一定道理。“梁寒操专场”来源可靠,流传有序,因此得到了藏家们的普遍认可。
二. 这125件书札小品的作者均担任过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上款人梁寒操亦是国民党元老,他们都是民国史上的名人。上款和署款皆为名人,符合书札收藏中“二龙戏珠”的珍稀原则,难能可贵。
三. 文物艺术品解决真伪问题之后,价格则是收藏家、投资人参与竞拍时考虑的重要因素。此场拍品低起拍价的设定,为竞买人参与竞拍预留了很大价格空间,反而效果不错。
四. 125位民国人物的墨迹均来自梁寒操的珍藏,符合收藏系列原则。从书札中便可感受到这些历史人物复杂而鲜活的人生轨迹,知晓民国政要之间的交情过往,也反映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各方面的情况,便于后人梳理和归纳。而且很多名人的墨迹还是首次出现,由于历史原因,仍能完好保存至今,实属不易。
五. 拍卖公司的“精耕细作”也起了重要作用。拍卖前的广泛宣传和图录中对拍品的详尽介绍,为藏家了解拍品、探寻历史、挖掘内涵提供便捷高效服务的同时,也为拍品高价成交奠定了基础。
嘉德开年“第一槌”的成功,给我们许多启示。实践证明,市场不缺资金也不缺信心,缺乏的是收藏家、投资人对作品本身价值的判断,这包括对真伪的甄别、对内涵的认知度、自身的学识修养和对中介机构的信任等等。许多拍品在弱市时价格却创出新高,说明中国的文物艺术品市场更加成熟稳定,收藏家、投资人的收藏鉴赏水平在整体提升,收藏心态日趋理性。人们不再仅仅关注那些表象俊美的视觉艺术,而是更加注重形式简洁但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作品;不再囿于中国书画“以尺论价”,只看面积大小的误区,而是体悟到内容才是最重要,浓缩才是精华的道理。另外,对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拍品给予高度关注,也已经成为市场共识。
开年拍卖消息显示: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在调整巩固、清理整顿的同时,正在积蓄力量,开拓创新,寻找新的机会,孕育着新一轮行情。收藏的实质是收藏文化,收藏历史,收藏人类生命的律动。“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梁寒操藏民国名人尺牍”专场的拍卖,也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那段中国人民备受苦难的峥嵘岁月。时光如梭,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终于从“旧社会”走进了“新时代”。忘记过去就意味背叛,不论是政界、军界还是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界,只要是在历史发展的节点上,曾经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前辈,就值得我们永久怀念和铭记。他们对民族文化的信仰、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与奉献牺牲精神,将鼓舞我们不断求索,不懈奋斗,将“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化为美好现实。
相关新闻
- [艺术关注]展览预告 | 生生流转——安徽大学(06-21)
- [艺术关注]风鹏正举——吉安市青年画家十人作品(04-13)
- [艺术关注]著名画家魏兴无参加将军部长书画研讨(11-23)
- [艺术关注]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版画作品展(07-06)
- [艺术关注]青年画家曹雪岩妙笔丹青(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