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2013年4月13日下午4时
展期:2013年4月13日 - 5月26日
地点:三影堂+3画廊 北京市朝阳区草场地155号院内
在媒体高度发达与迅捷的今天,记忆也越来越以一种复合式的特征被留住,并同时由当事人经历的“真实历史”和由各 类媒体,档案譬如影视、印刷出版物、文字、新闻报道、评论 等等传递和提示。
在这其中,摄影是提示记忆的一种最直接且最富于想象空间的载体。封岩在一个名为《纪念碑》的有关社会主义建设 时期公共物件的作品系列中,用摄影的技术手段以及具有现实主义意味的平实的摄影方式,表达了一个关于公共历史与个人记忆的互文主题。这些作品有公共家具,博物馆黑皮椅、毛时 代沙发、电扇、书柜、衣架、档案铁柜等等,这些物品被封岩刻意的截断了与环境的关联,放置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单一的背景中,以人物肖像的方式为这些物品拍摄正、侧、背面肖像。
记忆总是和历史联系在一起的,而历史可以成为消除或制造记忆最方便的理由。经历过社会主义建设时代的人们,对于封岩摄影镜头中锁定的这些物件丝毫不会陌生,当无数个人的经历甚至命运与这些毫无生命的物品产生关联时,这些打上历史烙印的物品被灌入大众的脑海之中,成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那些消逝的细节和看似漫不经心选择的场所,表达了个人内心和公众空间之间饶富意味的观察,透过敏锐的隐喻和作品较大的尺寸”,艺术家人为的将这些曾经的日常用具打造成不朽的“造像”,形成从个人到公共的定位。封岩的意图是什么?仅仅是向人们提示这些可能被我们忽略了的记忆的载体吗?恐怕并非如此。纪念碑,历来有两个指向:一个是与不朽的概念有关,一个是和权力的概念有关,却从来没有与个人性产生关联。
曾经我们的记忆,都是被历史、被报头题词、革命口号所左右,将那些日常的物品托上不朽的神殿,个体记忆因为跃升为集体共识而具有了存在的“合法性”。通过这组作品,封岩对于社会的关注,表现为以个人介入为前提,他在持续不断的观察中,注入了他对社会的全部认识,以及对历史进程的理性认识和判断。
相关新闻
- [艺术关注]风鹏正举——吉安市青年画家十人作品(04-13)
- [艺术关注]著名画家魏兴无参加将军部长书画研讨(11-23)
- [艺术关注]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版画作品展(07-06)
- [艺术关注]青年画家曹雪岩妙笔丹青(06-11)
- [艺术关注]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版画展区作(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