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内地精品难觅香港理性回暖
第一轮春拍市场整体释放出回暖信号。然而,内地各大拍卖行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当代艺术板块精品难觅、市场反应冷淡。与之相比,香港苏富比、佳士得则表现出自身实力。但就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整体表现而言,早已今非昔比,那么泡沫破裂,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何以为继?
当代艺术市场分化
香港、内地两重天
在今年5月佳士得“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夜场,张晓刚、曾梵志、刘炜等艺术家作品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创作于1998年的《圣母子像》从130万港元起拍,最终以930万港元成交;曾梵志的作品《江湖》980万港元起拍,以3000多万港元成交。而在4月5日的香港苏富比“当代亚洲艺术”专场上,张晓刚、方力钧、曾梵志的作品虽均有流拍,但整体成交平稳,千万级成交拍品也不在少数。
相比于香港,内地的当代板块成交情况差距较大。虽然,2013年嘉德春拍以25.71亿元人民币的成绩收官,但当代油雕部分仅成交1.99亿元人民币。而支撑这一版块的却是二十世纪中国早期油画家作品和当代写实。在嘉德“中国油画及雕塑”专场中,周春芽三幅上拍作品全部流拍;而曾梵志的唯一一幅估价350万元的上拍作品也遭流拍。
在刚刚结束的保利北京春拍“现当代中国夜场”中,曾梵志的《巅峰》、《肖像07-4》分别以149.5万人民币和690万人民币成功易主。而4月在保利香港春拍上,曾梵志1998年作《面具系列》以1035万港元成交, 2006年作《毛泽东 沁园春·雪 No. 2》则是以1725万港元成交,无论从作品级别还是成交额上均有差距。显然,根据市场行情需要,保利将更重要的两幅作品放在了香港的春拍上。
近些年,当代市场冷却,业内人士对当代艺术市场前景普遍信心不足,持续看跌。去年10月的香港苏富比“当代亚洲艺术”专场中,中国当代艺术就已遭遇“滑铁卢”。153件拍品,成交111件,总成交额1.17亿港元,远未达到拍前预期。内地策展人顾振清认为,那次遭遇的“黑色星期天”是近些年的谷底,已经预示着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冬天还将持续。
如今,无论是内地还是香港地区,中国当代艺术已经很难撑起整个当代板块,只能依赖几位“天王”的作品支撑起整个价值体系。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国内当代艺术品市场后继乏力的表现,如不尽快建立一、二级市场递进关系,将难以为继。
相关新闻
- [艺术关注]风鹏正举——吉安市青年画家十人作品(04-13)
- [艺术关注]著名画家魏兴无参加将军部长书画研讨(11-23)
- [艺术关注]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版画作品展(07-06)
- [艺术关注]青年画家曹雪岩妙笔丹青(06-11)
- [艺术关注]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版画展区作(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