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2025年05月14日  星期三  农历
本画家收藏热线:13965132326 魏老师  交流QQ群:17878332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艺术关注

年轻艺术家如何走市场?

来源:收藏投资导刊   2013年08月12日   浏览次数:1004
青年艺术与市场化
    近年来,青年艺术家已经成为备受关注和宠爱的群体。从“青年艺术100”到“新星星艺术节”,从“CAFAM未来展”到“大学生提名展”,以“青年艺术家”为主打的展览此起彼伏。主办方既有政府、官方文化机构、美术馆、艺术院校,也有拍卖行、画廊,甚至一些原本与艺术无关的商业机构也参与其中。艺术媒体也开始为青年艺术设置专栏报道,如“艺界新星”“纸上艺廊”等,798艺术区每年也会举办“青年艺术节”。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各界人士对青年艺术的关注,更在当代艺术界掀起了一股“青年艺术热”。

    青年艺术的发展和繁荣不仅反映了艺术主体的多元化和年轻化,也体现了艺术市场的商业化趋势。因为只有在激烈的市场生存下来,艺术家的艺术梦想才有坚实的根基。当代社会是一个日渐成熟的商业化社会。社会中的每个主体都直接或间接地打上了商业社会的烙印,艺术市场也是如此。对青年艺术家来说,假如决定将艺术作为终身职业的话,那就意味着不仅将艺术作为终身的志向,并且需要将艺术创作作为谋生手段,那么面对市场就是迟早的事了。另一方面,市场也是检验艺术家们创作价值的有效方式之一。面对这样的市场化进程,进入艺术市场是大势所趋,那么市场之鱼与青年艺术之熊掌如何兼得?
 
青年艺术的三种大型推广模式
     当今社会早已经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了。一件产品,大到汽车小到一双球鞋,都有自己的品牌效应。通过市场产业链原理,让产品家喻户晓,也通过不断地流通转换让其市场价值不断递增。一件艺术品,当它离开作者进入市场那刻起就面临着市场规则的考验,即如何让作品被人知晓、赏识,到最终被收藏。而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具有价位低、风险小、潜力大、流动性好等优势,很多致力于艺术事业的机构看到商机,大力撮合艺术机构与青年艺术家们互惠互利的“好姻缘”。目前,在青年艺术推广模式中,显著有效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非盈利性机构举办的学术性展览,如2012年由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CAFAM未来展”、今日美术馆一年一度的“大学生提名展”等。这样的学术性展览,通常有权威的策展人、批评家坐镇,展览的学术价值大、权威性也很高,能参与这样的项目,对青年艺术家的发展是有极大的帮助。与此同时,因为获奖名额的限制、竞争的激烈,也让这样的活动备受关注。获奖成为一种荣誉的象征,也有益于青年艺术家更便利的走向市场。
    但是,能在众多优秀才俊中脱颖而出,想必在自己的艺术领域必然要有一定的建树,至少有较为成熟的创作理念。这对大多数还处于探索阶段的青年艺术家来说,并非易事。荣誉毕竟属于少数,如果谁都能享受这份荣誉,那这荣誉也不会如此珍贵。对于绝大多数青年艺术家来说,虽然是公平、公正的选拔,却只能当成是一个机会,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这就促成了第二种推广模式的诞生——画廊运营机制。
    画廊在推广艺术家方面的成效路人皆知,它是很多艺术家成名的重要推手。这种机构代理、经纪人合作的模式,虽然在中国发展时间尚短,运营机制也不如西方成熟,却是发展速度快、成效显著的模式,星空间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星空间作为一家专注于中国青年艺术家推广的画廊,从2005年成立以来,代理了陈飞、陈可、高瑀、黄宇兴、金钕、欧阳春、邱炯炯、王一凡、韦嘉、温凌、文川、徐毛毛、烟囱等年轻艺术家。而今,这些艺术家已经普遍成为21世纪新生代艺术家中公认的佼佼者。当然,很多艺术家也愿意跟画廊合作。这种“包养式”的合作模式,不仅可以让艺术家有稳固的收入,而且由于艺术家把自己的作品交给经纪人代理,在合作期间,就避免了与市场的直接打交道,从而可以更为安心地进行创作,探索自己的创作道路。
    近年来,这样的画廊、艺术机构越来越多。2013年2月,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更名为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把代理合作艺术界新星作为年度工作中心,专门为推广青年艺术家举办了“蜂巢·生成”长期扶持年轻艺术家的艺术项目。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蜂巢·生成 :空包袱——贺勋个展”“蜂巢·生成Ⅱ:看见表象——冷广敏个展”“蜂巢·生成Ⅲ:热带症——袁泽强个展”等数个有针对性的艺术展览。艺术家冷广敏在介绍自己的作品时说,此次展览的作品都是针对画廊空间设计而专门创作的,作品与空间达到完美的结合。从展览效果来看也是非常不错的,开幕当天大部分作品就已售出。这样的成绩对艺术家来说,不仅是物质上的鼓舞,更是精神上的认可。
    但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这个纷扰的社会,有多少匹“千里马”与“伯乐”失之交臂,有幸相遇相知相惜则是少之又少。与其坐等机遇,还不如自寻出路,这就催生出第三种推广青年艺术的模式,即青年艺术年度“选秀”,挖掘青年艺术的未来之星,代表性的项目有 “青年艺术100”“新星星艺术节”等。这样的项目给予青年艺术家的机会是平等的,凡是有意愿参与的均可通过海选自荐。尤其是“青年艺术100”,因其大规模的海选征集、全国高频率的巡展规模,已经成为业界推广青年艺术家的知名品牌,也备受各界人士的关注。在2013年度海选征集中,有近2000名艺术家报名参与,并且今年“青年艺术100”组委会将海选范围扩大至港澳台地区,继续邀请韩国青年艺术家参加。而且今年的北京启动展上将设立内地、港澳台四地影像专题展区,加上“青年艺术100”组委会精心细致的筹备,今年的“青年艺术100”必将是一场青年艺术家的盛宴。
 
价格与价值的双赢
     青年艺术家无论参加何种模式的推广,对自身艺术生涯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帮助。好的展览固然能为艺术家提供彰显才华的舞台,并为他们的创作提供有利的引导。但是,当前当代艺术市场空前繁荣的同时,也日益显现出了很多不安稳的浮躁气息,大大小小的展览如过眼云烟,为了市场效益而举办的展览更是占据绝大多数。这无形中左右了艺术家的创作选择,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而放弃了自己所坚持的艺术理想。“现在很多大一、大二的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会选传统花鸟,因为市场需求量大。”现任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老师的徐加存在一次采访中说道。
     市场永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为艺术家的发展带来无限机遇,也可能蚕食腐坏青年艺术家对自身艺术理念的追求和探索。即使一些有潜力的、经过一定的努力可以在艺术领域有所建树的青年艺术家也难逃市场的诱惑,最终可能成为一个艺术商品的机械生产者,而不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
     而已经在艺术创作中有所建树的青年艺术家,也终难免市场的考验。近年来,青年艺术家在各大拍卖场中崭露头角。这是一场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博弈,艺术作品有可能一夜之间创下历史新高,作品价格翻倍上涨;也有可能一夜之间,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因此,面对艺术市场的考验,青年艺术家既要有敢于试水的勇气和魄力,又要有见好就收、急流勇退的见识和智慧。然而,这都只是技术与技巧的考验,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艺术家坚定的心。
     艺术的价格由市场来衡量,然而艺术的价值只有通过时间的洗练方能显现。耐得住寂寞,熬得过时间,需要艺术家坚定的信念和追求,唯一的动力只有扎根于艺术本源,聆听心底最原始最纯正的声音,对自己的艺术理想有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唯有如此,才能产出真正的艺术品,才能做到价格与价值的双赢,艺术市场和艺术家的互惠共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