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农历
本画家收藏热线:13965132326 魏老师  交流QQ群:17878332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艺术关注

沈力:百折不改丹青志

来源:本站专稿   2014年05月06日   浏览次数:1980

《艺术关注》    沈力:百折不改丹青志

-----沈力先生的书画人生

周玉冰

  上世纪九十年代,书画家黄澍先生对我说起过沈力。那时,我自学国画,曾去过宣城拜访,惜乎当时的通讯条件很差,无缘拜会。后来得知沈力先生定居合肥,电话联系过几次,一次展览上见面了,自然是感到亲切。

  亲切感还来自我对沈力先生书画作品很早就熟悉。中国书画艺术经历千百年的传承发展,风貌多姿,大致上有甜俗、清雅、厚重等风格。沈力先生的书画洒脱老辣,风神俱备,生机勃发。

  2014年初,由中国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名家画集——沈力》正式出版发行,这是我省继黄叶村、童乃寿、萧龙士、郑正后又一位画家被人美出版“大红袍”,标志着“沈力”的名字犹如艺术天空里的一颗星辰。

  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大红袍”画集是献给画家的最高礼遇,能获得这一殊荣的画家都是卓有成就的大画家,他们或在笔墨上有自己独特追求,或拓展了中国美术新的题材和表现手法。沈力先生作品最大的艺术魅力在于以雄奇骨力去表现花鸟鱼虫的盎然情趣,表现山水的意境与神韵。

  我对于艺术上的大家总喜欢追寻他的家世,实际上,大多数成就卓越的人都是出生在一个书香浓郁的家庭,历经数代教育方有大家出现,所谓百年树人。少数天才式艺术家可能不具备这样的背景,但一定能找到他基因承接的对象,并且是后天付出了超常努力。“家”不是那么容易成的,“大家”更难,凤毛麟角。

  沈力则是一位既有书香背景又有曲折人生历程的艺术家。占有先天优势,历经人生淬炼,有着追求不息的精神,他怎不成为“大家”呢?

  追溯起来,沈力是北宋名臣包拯后裔。他的爷爷在光绪年间逃荒至泾县,将儿子包静送给一位家境宽裕的老中医,改名沈澄。上世纪三十年代,沈澄毕业于上海艺专,从师马公寓、黄宾虹、潘玉良、刘海粟,因成绩优秀而留校任教。沈力在父亲的教诲下,从小写诗作画,渐入艺堂。

  天有不测风云。上世纪五十年代,父母在政治运动中被打倒,12岁的沈力被剥夺上中学的权利,历经坎坷。织布、砍柴、打渔……什么活都干,晚上却坚持研习诗词书画。

  苦难是能锻炼有上进心之人的。沈力不仅在书画上取得了进步,还当上了一个宣纸厂厂长,并且拜上了张贞一、黄叶村、萧龙士、杨建侯等人为师,技艺精进。

  沈力的花鸟深受大家喜爱,一方面是有深厚传统,这自然源于名师指教,他的老师中张贞一与杨建侯梅花不俗,杨建矦还与关山月、于希宁被人称作“三枝梅”;黄叶村是画竹高手,被誉为“江南一枝竹”;萧龙士画兰“天下第一家”。另一方面,他继承老师的笔墨精髓后,走自己的路,画自己的感悟,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艺术感染力。

  沈力山水的艺术成就建立在写生和他曲折人生历程基础之上,结构严谨,线条流畅,尤其是笔墨挥洒之间,体现了他豁达的胸襟和旷达的情怀,加上骨力雄奇的书法提款,书画一体,浑然天成。

  生性谦和,胸怀豁达;画路宽广,造诣深厚。沈力,一派大家气象。

身怀绝活  日趋辉煌

——《沈力画集》序

                               郭 因

  近几年,我一直在关注画家沈力。

  2012、2013连续两年,他的画作挂历引起了我的特别注意,2013年的挂历中的4幅山水小品更使我产生了强烈的好感。这4幅山水小品显然是在写生稿的基础上,加以概括、集中、提炼而创作的。2幅画的是九寨沟,2幅画的是岷山藏乡,其中一幅《岷山藏牧》,我尤其喜欢。构图、笔墨、色调无一不美,堪称上品佳作。

  看了他2000年9月出版于西冷印社的画册,看了他的现场作画,看了他的自传和他的诗词集稿本,又和他有过几次交谈,他不仅使我感佩,还使我震惊。

  画册中的《双鸡图》、《双鸭图》、《双鹅图》构图简洁,笔墨老辣洒脱,动物形神兼备,极富生气。一幅题为“泉飞一道带,峰出半天云”的山水,构图别致,笔墨豪放,生机蓬勃。全是精品。

  他,人很文静谦和,可作画时,却激情澎湃,动作麻利,精气神十足。画竹,任意挥毫,顷刻立就。枝叶扶疏,苍翠欲滴,画山水,不假思索,意到笔随,或纵横挥洒,或细心描绘,须臾间,笔墨淋漓、烟云满纸,重峦叠树,层次分明,气韵生动。山水间显得可游可居。

  他的画作,既显示了他深研传统技法的功力,又显示了他天赋的资质与才华,还显示了他基于非凡经历与饱读诗书所具有的综合素质。

  他出生于一个父母都曾划为右派长期被打入另册的家庭,从小就过着艰难而又屈辱的生活。上不了大学,也谋求不到像样的工作。他受画家父亲的熏陶,自幼酷爱书画,但长大以后以作画为业,却主要是为了谋生。为使他的人物肖像画在市场上较有竞争力,他当然得苦练技法。他曾被人家请去,跨在亡故的老人尸体上面对面地为死者画像,还得把死者闭着的双眼画成睁开,把没有表情的脸画得微带笑容,一如活人。这种特有的本领成了他的“绝活”,固而挣得了不菲的收入,足以养活家人。名气渐大,社会上举凡画毛主席巨幅肖像,画歌颂人民公社兴修水利之类的宣传画,都找上了他。他的日子也从而好过了一些。

  直到十年浩劫结束,全家境遇大为好转,他才通过多处拜师深造,不断提高,逐渐从一个以画谋生的民间画师,成长为一个按照自己的兴趣来作画的自由职业画家,在省内外以至在国外举办了多次画展,并屡获好评。不少单位与个人收藏了他的大量作品。

  他所作的诗词与联语中,有不少如实反映了他从茹苦含辛到春风得意的不平凡的成功之路。

  他从“遮月乌云阴雨天无日”到“多年学子寒窗我出头”,他从“东西南北皆风雨”到“立地冲天梅竹松”。他终于“顶翻石块数千斤”而“新笋年年争出土”了。他终于“气贯山河笔墨中,满屋乾坤皆是春”了。他“立志青云竹,精神铁骨梅”,终于“海洋胸万里,诗画酒千杯”了。他在日趋辉煌之后,仍然自谦“平生枉费千张纸”,表示生活上要“惬意人生淡泊时”,“淡饭粗衣睡亦香”,而艺术上要“艺学中西多家法”,还得“秃笔一枝天下走”,“收尽奇峰万里行。”于画外工夫,则欲“道通上下,读一生书”。而一个画家,气骨尤为重要。他认为,“轻佻桃花满面红,牡丹富贵易枯容”。他表示“生平兰竹相知已,”还要“更学寒梅效劲松”。

  他在“江山雨雪冰终归大海”之后,深觉“大地桃梨李,要谢春风”,为此,他永远忘不了曾经教导、指点、提携过他的一些恩师。他就曾赞颂过他的恩师之一“双馨德艺萧龙士,品似梅花德似松”。

  很显然,沈力是一个毕生蔑视艰难险阻,不断奋发进取的人,是一个在艺海中不懈遨游,并能潜入海底挖取宝藏而永不知倦的人,是一个在艺术上有很高造诣,扎实功底,又敢于不断创新,敢于自我作古,力求做到“兴来提笔纵横抹,幅幅梅花是自家”的人,是一个有情义有气骨的人。这样的人,有何高山绝谷能阻挡他的不断前进,不断登高,时创辉煌呢?

  沈力的更大成就,我们还得期待于未来。

坎坷铸就凌云志 笔墨丹青报春晖

章飙 

  沈力先生是一位自学成才的中国书画家。抗日战争胜利的1945年出生在宣纸之乡——泾县。父亲沈澄是20世纪30年代毕业于刘海粟先生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并留校任教,担任中学美术、国文教员,因热爱祖国,将其子取名沈力。(胜利之谐音)

  沈力的祖辈其实是北宋名臣包拯的后代,其父是清光绪年间随作为工匠的爷爷从安徽肥东逃荒至江南泾县落户的,因无力扶养三个儿子,将当时名为包静的儿子送给沈姓的一名老中医作养子,改名沈澄,并培养成就了他父亲的学业。

  小沈力在这种相对富裕的家庭中诞生,长大,从小耳濡目染,因此种下了酷爱书画的种子,也初步奠定了循序渐进的学习书画艺术的基础。

  “天有不测风云”,1957年,沈力刚刚小学毕业,父母双双被划为“右派”,父亲还戴上历史反革命的帽子,少年沈力深受牵连,连续两次被剥夺了考上中学和艺校的入学机会,从此辍学在家。为了生活,12岁的小沈力学过篾匠,干过织布,当过小贩,上山砍柴,下地种菜,渔樵耕读,无一不做。日子虽然清贫,心灵更苦涩,但却锤炼了坚强的意志,刻苦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恒心,每每抛掉一天的劳累,还坚持每晚向父亲学习传统文化诗书画,坚持素描和写生的练习,积累起较强的绘画功底和造型能力。这一段刻骨铭心的人生阅历也造就了沈力的“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豁达开朗的人生观。

  沈力是幸运的,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经过“文革”的洗礼,青年的沈力又进入了人生的另一个重要阶段,更能集中精神在诗书画的领域中探索和追求。此时,他的绘画技艺已在当地小有名气,被推为泾县书画协会首任会长和一家宣纸厂厂长,并熟练掌握了解宣纸的制作工艺和习性,更有机会长袖当舞,拜萧龙士、张贞一、黄叶村、杨建矦诸画家为师,耳提面授,使沈力的书画创作迈入了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

  沈力的绘画艺术表现力是全面的,诗书画,传统技艺,无一不精;人物、山水、花鸟、翎毛,无所不能。他深谙唐王维“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的中国画传统精髓,较早地实践了以书入画,中锋运笔的绘画真谛,在花鸟画创作中尤为突出,在这一领域中的探索可圈可点!他的诸多作品中曾有黄筌的严谨,青藤的落拓,八大的冷傲,虚谷的寒峭,板桥的潇洒的痕迹,但却是脱尽了前人的窠臼,形成了自己清劲遒健,灵动奇逸,融会贯通,耐人品读的面貌。传统的梅兰竹菊,芙蓉牡丹、松蕉荷芍……都呈现出欣欣向荣,勃勃生机;雁雀鸡鸽鱼蜍,动态多姿,盎然生趣,在笔墨传统,艺术精神,时代风尚诸方面都呈现出新时代中国画转型过程中的多样化面貌,这是难能可贵的。

  我曾见过他诸多的黄山及其他景物的采风、写生,结构严谨,线条组织自然流畅,经营位置松散有度。因为如此,他的山水画,也就从师造化中脱颖而出。在这些作品中,他熟练掌握了用笔的轻重,徐疾,顿挫,转折;用墨的桔湿,浓淡,点线面组织的疏密,聚散,对比,均衡,以及通过这些技法来营造画面的气韵,从而达到了把自然融化到情感之中,如水中花,镜中月,无迹可寻,超以物外的艺术境界!延续了黄山画派代表人物梅清的传统写意画的文脉,这也是安徽美术界“近水楼台”,“得天独厚”的绘画传承之正道,值得宏扬!

  沈力先生的作品之所以能成为安徽文化深厚土壤中勃发而出的充满爱心的新生命载体;由天地中流淌出来的人性至善至美的图像与轨迹,是与他深厚的文化国学基础分不开的。几十年在文化艺术领域中的晴耕雨读,成就了他“胸中物象情生意,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崇意境。每每历经坎坷,踏遍青山,饱尝人间冷暖,都会有感而发,几十年积累了百多篇诗词歌赋,成了安徽书画界的一朵奇葩!诗画同源,共逐共进,似乎让他的作品又进了一个“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心随笔运,取象不惑”“无意于佳乃佳”的艺术理想之境,可喜可贺!现摘其词一首,以作本文结尾。

  冬夏春秋、几多年月、读书灯下埋头。

  昼冷衫灰破、冻涕横流。

  人又饥荒病苦、多少事、一说心揪。

  亡亲妹、师朋塚丘、夜雨风飕。

  丢丢、百悲去也、真笔墨丹青、一画根留。

  绿水春山近、登上高楼。

  听长江东流唱、归大海、红日云浮。

  回乡土、多添画书、永久时候。(作者为著名画家、原安徽省美协主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