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农历
本画家收藏热线:13965132326 魏老师  交流QQ群:17878332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艺术关注

朱秀坤:漫将丹青意 弹动半天霞

来源:   2014年05月09日   浏览次数:1466

《艺术关注》

朱秀坤:漫将丹青意  弹动半天霞

——朱秀坤的花鸟艺术世界

健 

    朱秀坤1965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师承我国杰出的花鸟画家田世光、俞致贞先生。从美院毕业几十年来,他反复实践,不断探索,在从不满足的变法图新中,把个人的才能与审美时尚结合起来,形成了雅俗共赏的格调,成为一位富有创造性的工笔花鸟画家。他兼收南北名派名家之长,在作品中把北方画派的华丽、富贵、沉雄之气与南方画派的柔美高逸、秀丽湿润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既有北方之雄,又有南方之秀”、(美术评论家陈传席语)意境恬雅、生趣盎然、清新活泼的独特面貌。

    走进朱秀坤的花鸟艺术世界,人们领略到的是一幅幅如朝霞初生、灿若云锦的美好画面,是好一派灵动活泼、欣欣向荣、生意无限的万千气象。

    对于工笔花鸟画艺术,秀坤先生是真诚的。这种真诚,使他从对生活的真切感受中汲取灵感。他是以真诚自然的心态陶冶笔下的花鸟世界,听任情感和创作欲望的驱动,让自己的才华灵感和表现技法在画面上自然融会,达成作品的统一。因此他的作品,没有文人画的任情使性,张狂浮躁,也没有许多学院派的雕琢刻画,脂粉甜腻,而是既充满了自然美的丰饶多彩,又洋溢着真挚动人的生活情趣,具有别样的诗意。在朱秀坤创造的花鸟世界,有争相怒放、丰姿绰约的牡丹,四季常红、倩影扶摇的月季,迎风飘香、装点春光的梨花和饱历风霜、暗香浮动的腊梅……,有相亲相爱并户遨游的鸳鸯、追逐嬉戏逗人喜爱的猫咪、迷恋于花香芳郁的蜂团蝶阵……或争妍竞放,或顾盼相邻。通过探索丰富的工笔花鸟画语言,他努力发掘出平凡生活与平凡景物中的美,在鸟语花香中致力于营造天人合一的精神家园,作品充满祥和的气氛,给人以美景,给人以春光,给人以力量。

    对于工笔花鸟画艺术,秀坤先生是虔敬的。这种虔敬,使他在传统法度现代转换中刻意求新。他的作品情绪饱和。构图新颖,色彩明艳,一幅有一幅的匠心安排,花叶的偃仰向背,禽鸟的飞鸣啄食,都经过一番认真细致的打理疏导。

    他特别善于运用独特的手段制作出了各式各样的肌理,肌理的抽象性和不确定性,使之产生了微妙丰富且动人的种种天趣。秀坤先生还巧妙地把光和影引进到工笔花鸟画中,不但使花鸟本身的表现更加气韵生动,而且花鸟和环境之间的空间感觉特别真实,表现出了画史上从来没有的风格,实现了他的花鸟画技法上的新突破。他借鉴了西画中背景的处理,并与工笔画进行了精妙的嫁接,使所表现的花鸟虫鱼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使其构图更加灵动,画面更加丰富,提升了工笔画表现手法的新境界。秀坤先生的作品,不仅是综合传统的笔墨、构造性色彩、创意的肌理,合理运用而饶有新意,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还传递了对时代审美趣味变化的敏感,对大自然的新的目光与理解,这无疑拓展了工笔花鸟画创作的新格局。

    在当今中国画坛繁盛而和谐的百花园中,作为著名的工笔花鸟画家,朱秀坤有着一片属于自己的明丽天空。但是,他并不以此为满足,而是将自己艺术创作的目标投向更加广阔的天地。当人们努力于从横向拓展花鸟画领域的时候,他去在传统花鸟画本位上进行纵深的发掘,着力于领悟、发现贯穿在传统中的东方艺术的精髓,并力图使这一精神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得到延续。同时,又毫不犹豫地以现代人的观念和技巧融会在他的花鸟世界里,追求古人不曾有过的新境界、新风格、新技法、新趣味。他的写意花鸟画创作就是推进这一执着理想追潮和不断尝试的重要艺术实践。

    秀坤先生对于中国美术中的工笔与写意,有着经过深思熟虑的卓越见解。他认为工笔和写意二者形式手法虽异,精神实质相同,即都是“写意”的。工笔画家在作画时,要以写意的理念画工笔,画写意的作者,要以工笔的手法画写意。就像在书法创作时,要以楷书的手法写草书,要以草书的手法写楷书一样。工笔是笔工而意写,勾线、着色不能死板,每条线都要有起笔、收笔的交待,都要有生气、有生命力,应以写法画之;写意画是笔写而意工,做到心中有数,意存工谨、笔不妄下。工笔和写意各有千秋,各具特色,无分轩轾。在美术史上,古今画家都十分注重“意”的把握,所谓立意、画意是也。没有对大自然的自我感受,并形成于胸的鲜明意境,便没有独特的创造。没有对客观自然形象进行取舍、提炼、概括的能力,要塑造出独特的艺术形象是不现实的。意雅画则雅、意奇画则奇、善于提炼,不仅注意抓住对象的美,而且注重抓住对象的神,更倾注对对象的爱。他用诗一般的感情和笔墨使美、神、爱在其作品中实现了完美的统一,达到“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艺术效果。他的写意花鸟画创作又同时借鉴了工笔重彩的“基因”,善用强烈对比色彩,每幅作品都体现出主格调,他注重章法布局,黑白、色墨在强烈对比中形成统一,艳丽色彩的渲染、布局的有意夸张、线面的精心组合、景物的匠心舍取,使其作品画面艺术张力、感染力极强,给人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间和强烈的视觉效果。他画松苍劲老辣,画菊湿和纤巧,画荷钟秀灵气,画牡丹雍容可掬,画葡萄甜雅可人……尤其是他画的梅花更是特点鲜明、令人玩味。他笔下的红梅,铁干铜枝,花红蕊艳,透出将帅之气,裹挟豪士之风;笔下的雪梅,虽寒袭雾浸、冷月沐浴,却傲雪凌霜,含笑挺立;他画的白梅圣洁如玉,大有不可污之势、不可辱之姿、不可夺之气。

    秀坤先生出生于宿州市砀山县,是典型的淮北汉子。这使他既能耐得住寂寞,数十年如一日潜心勾填涂染去画工笔,也能够苍润老辣,豪放朴拙,随意写意挥洒,能工能写,具备真正的大家气魄。

    自古以来,优秀的画家都十分重视自身品格的修养,使人品和画品达成统一。惟有高尚的人格,方能不凡不俗,方可得画中之正大光明、磊落豪迈之气概。画面上表现出的情绪意境不仅体现着画家个人的天资和功力,也反映着画家的情操、修养和品格。这一点,在秀坤先生身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勤奋、刻苦、精进,身上有一种难能可贵的韧劲,一种锲而不舍的钻劲,一种昂扬向上的拼劲,体现出“盈盈元气中、腾腾热气、凛凛正气、荡荡豪气、缕缕青气”。

    朱秀坤是一位优秀的画家,更是一个立体的大写的“人”。编辑与创作,工笔与写意,他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也吸引了媒体和市场的广泛关注。但是,他说:“一个有责任心的艺术家,首先应努力做到德艺双馨。其作品应对社会负责、对艺术负责、对自己负责。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其作品应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创作,而不应以金钱来制约自己的创作心态,否则就会践踏了自己的声誉,也缩短了自己的艺术生命。”

    漫将丹青意,弹动半天霞。秀坤先生所走过的路是踏实的,一步一个脚印;已取得的成果是辉煌的,耀眼夺目。但他并不满足于过去,不为历史所累,而是理智地面对现实、思考当今,并不停地筹划着未来。

    (作者系安徽省电子工程学院教授、著名书画理论家)

 

朱秀坤:画境恬雅,生趣盎然

               

蒋采蘋:(中央美院教授、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副会长)

  朱秀坤的画,工整精到,特别是传统技法的运用熟而能化。如《白梅山雀图》画面空间“留白”、枝干穿插、肌理的处理恰到好处。

牛克诚:(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画家、美术评论家)

  朱秀坤的工笔画工细雅致,当属北方画派,可谓之得到俞致贞先生画艺的真传;又吸收了陈之佛南方画派的精华,又谓之南北画风的融合。

沈鹏:(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秀坤同志的画有紧实的造型功底,多年前的《铜尊牡丹》足以显示。通过博古的凝重、花卉的美艳,通过直线与弧线、坚硬与柔软、浓艳与清淡、单纯与繁富、收敛与放射诸种因素对比。创造出古老传统与青春活力相融合的美。显示了经过严格专业训练画家具有非同一般的审美素质与处理能力,秀坤的工笔重彩,一幅又一幅的匠心安排,花叶偃仰向背,禽鸟的飞鸣啄食,都经过一番认真细致的观察安排。

陈传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书画评论家)

  秀坤原来学的北方派的工笔画法,这里又吸收了南方的画派的技法。他的画实际上有北方之雄而又具南方之秀了。秀坤不满足自己,要加强自己的风格,除保留传统画风外,再加画背景肌理,他的试验得到成功,画面更加丰富。而且,作品一出就显得和陈之佛、俞致贞等不同。

  秀坤继续探索,他又把光和影引进工笔画中去,于是他的工笔花鸟,不但花鸟本身细腻真实,而且花鸟和环境之间的空间感觉也特别真实,他创作的《凌宵》一画显得特别成功。他从西洋画中得到启示,去用中国画法去完成,表现的仍是中国画的风格,但却是画史上从来没有的风格。秀坤矢志不渝、学业有勤、功庸弗怠、驰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前程无量,正不可预料也。

江冉: (原名贾德江,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总编辑、评论家)

  朱秀坤无意于固守传统,无意于自我表现,无意于某种成熟的技巧和法度去造就所谓风格。他是以真诚自然的心态陶冶在笔下的花鸟天地之中,听任情感和创作欲望的驱动,让自己的才华灵感和表现技法在画面上自然融合,达成作品的统一。他善于运用独特的手段制造各种各样的肌理,肌理的抽象性和不确定性产生了微妙且动人的种种“天趣”,仿佛弹拨着林间小曲,清趣的河塘、绽开的梨花、双飞的情鸟、纷飞的蜂蝶……此景此情,乡音缭绕,爽心怡神。

沈培新:(原安徽省文联主席、安徽省委宣传副部长)

  虽然他描绘的是人们常见的牡丹、荷花、石榴、游鱼蜻蜓、仙鹤,但是意境不同,给人一美景,给人以春光,给人以力量,“情绪饱和,构图新颖,色彩明艳风格多变,清新甜美,生气盎然”,达到了新的技法和风格。在他的作品中,不仅是工笔,他的写意鸟画得也很好。因为有扎实的工笔造型功底,画起“写意”来就得心应手了。能工能写,难能可贵也。

王永敬(著名画家、美术评论家)

  说到他的作品的雅俗共赏,使我想起最初的印象。朱秀坤先生出生于盛产梨子的砀山县,是淮北人。笔者十几年前认识他时,曾纳闷,一个北方的汉子,不知天天是如何耐得寂寞,一钩几染去画工笔画的。待到后来见到他更多作品后,才知道他在花鸟写意画创作上也是十分丰收。如他笔下的梅花,火热奔放,呈现粗犷的用笔性格。红梅,画得热烈;白梅如《散作乾坤万里春》,可谓是清气满乾坤,高洁气派。他笔下的荷花、水仙、游鱼、紫藤、葫芦等等,更是有手到擒来的洒脱,有文人画的雅致情趣。

沈明:  (著名作家、美术评论家)

  人们赏梅、赞梅、吟梅,将梅、兰、竹、菊誉为“四君子”。我拜读了朱秀坤先生的“梅兰三弄”后,真是耳目一新。借用行家一句话:“画中流韵、梅中有味”。

  观朱秀坤先生笔下的“红梅”是——花红蕊艳,雍容华贵;“雪梅”是——傲雪凌霜、含美挺立;“黄梅”是——钟灵恬雅、清新、秀逸……

     朱秀坤先生之所以偏爱梅花,因为在万花丛中,各色花卉虽然绚丽多彩,但确略显“浅薄”,无法赋予一些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只有梅花,因其开放的特殊性,可以给人们无穷无尽的遐想,易抒情怀,令人坚强!这就形成了他精神属性和生命构成的“梅花情结”。

     朱秀坤先生的梅花作品确属“有思想、有品位、有境界”的“高格”。画梅手法简洁、凝练,用笔张驰自如。在“惜墨如金”和“泼墨如水”之间,其绘画技法和节奏的把握,已达到信手拈来、挥毫自如的地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