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农历
本画家收藏热线:13965132326 魏老师  交流QQ群:17878332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艺术关注

杨天放:与道适往 著手成昇

来源:   2014年07月16日   浏览次数:1467

杨天放:与道适往 著手成昇

——解读杨天放的文化精神底蕴

  深具文化慧根的人,其先天禀赋必依赖于后天的学养积累和品行修为得以彰显。就绘画而言,作品的艺术张力并不取决于“洛阳纸贵”或笔墨技巧,它决定于作画者的文化价值含量及其因此而产生的社会影响。杨天放便是一位耽于中国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画家,他以淡远中和、妙造天籁的画中境界伸张着中华往圣先贤的绝响与正义。

  当今社会存在着一种病态,心性浮躁加之审美疲软,面对传统文化抱以冷漠和不屑的态度,工业文明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物欲实惠,然而,今天的某些人在审美追求上已不再追求超越时空的精神意义,更多的是对稍纵即逝短期快感的沉溺于期待,仿佛瘾君子,吸罢这口,马上进入对下一次的渴望,因为肤浅无聊,于是喜新骛奇,陷入病态般的恶性循环。这并不稀奇,中华传统人文精神的底蕴,至宋代程朱理学已被典解了很多,而明清两代的为政者出于私欲,在程朱学派的基础上邀圣人之名以成其牢笼天下士子的阴图,接踵而来的新文化运动,虽然抱着富国强兵的美好愿望,盲目的托起了西方未必多圆的月亮,试图借光咂烂孔家店,加之随后的战祸频仍,以及代之而来“文化”浩劫,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几近面目全非。因此,当今社会需要更多像杨天放这样宅心仁厚的人,挂一己之长探古发微,以其折而不挠的精神,借助人品和画品将先贤的精神韵致通过体悟报之三五知己,推而广之,则被当世;这边是“历久弥新”。历久不是单纯的继承,它是在古人相互眷顾的过程中,对先贤经验的丰富与发展。时空的拉近和无限延伸,为古今主客体间的融合,创造了不断深入心灵的美的感受;故而对不断深入更新产生无限的崇敬和期待,此时的更新于古人对我们敞开的胸怀,是对古今两个概念的双重肯定;它缘于对古人无限潜能的重新发现而产生的由衷喜悦。历久是内修而不求外用之功,因此定力深厚,生命也因文化价值的延续得以无限的扩张,这是在雄厚人文底蕴支配下的真实生命的扩张。在这个意义上,杨天放做到了很多画家做不到的事,也正因如此,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的艺术境界,作用于杨天放身上较之同道提前了10年,这源于他对朴素之美的一往情深。

  对于美的追求,游于艺术而成大器者都会经历周而复始的悟道过程,即由平正而求险绝而复归平正的道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是 一种高品味的追求。是既雕且琢、复归于朴的心态,其魅力在于对华丽藻饰的超越,这是一种感悟。而杨天放在完成了复归于朴之后,以至情至性、本色纯真的心境突破了对朴素之美的自觉追求,下意识之间置身于不自觉的本真境界,这是对古人“素以为绚”、“绘事后素”的完美栓释。

  传统文化是杨天放精神世界中的大自然,而绘画艺术则是释放这大自然中阳光雨露后的最后纽带,也是杨天放人格魅力的传神写照。他的人品、画品中和圆融。清新得宛如新婴儿落地时的第一啼哭。面对他的画作,我们感受不到惊世的悲哀和骇欲的震撼,能感受到的是如沐春风般的中和之气,中则正、正则和、和则宽、宽则大度雍容,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发而皆中节。是为中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正是这种安详中和之气,才能真正孕育出中华文明魂魄中周有的元气、浩然正气。这便是杨天放对于当今画坛乃至中国文化艺术界的存在价值和现实意义。                                      

美术报记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