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农历
本画家收藏热线:13965132326 魏老师  交流QQ群:17878332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艺术关注

山水意象 翰墨人生——记知名画家谢维俊

来源:   2014年11月26日   浏览次数:1855

  合肥之东撮镇乃千年古镇,民风淳朴,文风盛行,历代尚学崇文,文化底蕴丰厚,谢维俊正是从这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走出的一名画家。春来秋往、世事更迭,得失之间都难以阻断他与中国画的这份情缘。40年如一日,他笔耕不辍,用深情的画笔为祖国山川立传。

     谢维俊自幼秉承家学,学习书画。爷爷谢虚一,早年随陈笰塘学画,后师从民国画家胡郯卿,并结识书画大师吴昌硕先生,在上海开办画室,批注有《画珍录》和《六朝文艺典》等名人典籍。抗战时回合肥在肥西雷麻店居住,开办书画学堂。解放后入合肥工艺美术厂,长期从事书画创作,其书法作品凝练遒劲,圆熟精悍,刚柔相济;绘画作品画路开阔,山水、花鸟、人物、走兽等皆善,尤喜画梅,著有《梅花谱》,画猴更是一绝,画法介于工、写之间。谢维俊正是在其爷爷潜移默化下,对绘画情有独钟,用功亦勤。80年代问业著名画家郑若泉先生,苦学多练、一心治学,并在创作上有所突破,其间他研习古今画论、画迹,以最大的勇气走进传统。古语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他深谙画道艰难,无以贯之,难登堂奥。天命之年他考入中国国家画院研究生班学习深造,师从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之子、国务院参事、当代著名画家李小可先生研习中国画。他认真践行李可染先生“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艺术精神,精读自然、传统两本书,将源于自然、传统的感动转化成具有个性化、时代感的表现性结构语言,探索水墨新的表现可能性。国家画院,画坛前沿,名家荟萃,画迹繁多,展事频频,谢维俊作为水墨学子置身瀚海之中,尽情畅游,纵观画坛古今中外,倾听画界各家之说,结识艺林良朋益友,领略大师挥毫泼墨……平时创作中国画的诸多困惑得以解惑,顿觉眼前一亮,豁然开朗。

     展读谢维俊的画作,首先给人以深刻印象的是其出色的笔墨。笔墨是中国画文化种姓和艺术本质的核心,也是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在绘画语言方面的最重要的区别。谢维俊学习传统时紧紧抓住了这一关键,在笔墨上狠下功夫。因他有较好的书法功底,对笔墨的特性和通过笔墨的轻重缓急、浓淡干湿、提按顿挫来摩形状物宣泄情感的表现方式有着深刻的体会。其用笔沉着痛快、轻松灵动,既有骨力又有韵致,既有法度又有节奏,宛如行云流水一般,充满了书法性用笔的形式美感,其用墨天真雅逸,迷离透润,层次丰满,充满变化,可谓元气淋漓,如脂似玉,极其墨华飞动,郁勃氤氲的苍茫气象。而他近年的作品则更多为重视用笔,强调线条的质量和线条对整个画面的主导作用。观赏谢维俊的作品,我们每每感到其笔如骨墨如肉,笔与墨骨肉相连,难解难分,从而达到“浑厚华滋”的极高境界。既能一方面在风骨和体势上实现“浑厚”,另一方面也能在气息和神韵上彰显“华滋”,给人以富有精神性文化内涵的审美愉悦。40余年,谢维俊沉浸墨海,挥毫丹青,他充满对传统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对个体生命的感悟,注重对笔墨文化性内涵的把握。一丛小草、一朵云彩、一轮明月、一抹晓霞、一泓清溪、一拨大山他都能精思熟虑,融合个体的主观情感加以表现。可谓是一笔之中有浓淡,一片之中有气势,一幅之中有韵味,使其笔下苍润有度,既能与古人有离有合,又不乏与时俱进,浑然大气,充满时代风貌。

     众所周知,文化艺术的各个门类是相通的,它们相互融汇,共享互补。谢维俊不但在绘画技巧、章法上功夫独到,平时十分注重从文史哲中吸取营养。笔者在与他交谈时深刻感知其博学善思,见识广博,谈吐风雅温润,绝无恃才傲物,孤芳自赏的气势,这也是他人品与其作品相得益彰的契合,也是他多年沉浸瀚海的厚重沉淀和人生升华。难怪他平时与人为善,与世无争,不露锋芒,不事张扬,无大悲大喜,无偏执激狂。这是一种人性的折射与昭示。嘉德懿行来自内心,更多的是一种审美的体验。是啊,唯具闲适恬静的心态,方能行云流水,笔墨酣畅地雕镂出如斯不疾不徐,兼容不俗之作品来。

     绘画是视觉、造型、空间的艺术,尤其是中国画,还有许多画外功夫。题款的书写,印章的落处,精当的书写内容,贴切的书写形式,印章的大小,恰到好处,就能为作品增辉添彩,锦上添花,这些他都细细揣摩,精心推敲,充分体现其细节决定成败的创作态度。自古以来书画一家,他作画以书法入画,以山水媚道,勤思精进,学而不厌,在自然山水中锤炼笔墨技法,并在探索中寻找到自己个性化的语言程式。

  岁月的磨砺,理论的积累,绘画的实践告诉他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画的创造原则。在传统中国画的画学品藻中,山水画的图式每每被称之为“丘壑”,“蹊径”等。“丘壑”与“笔墨”是山水画的两大最基本的元素。明人陈继儒说过一句高度概括的话“文人之画不在蹊径,而在笔墨”。时代进步了,他认为继续固守不重“丘壑”重“笔墨”的传统定式,未免显得不合时宜,这种思维他在绘画实践中有所体现,对图式也给予更多的关注。谢维俊在这方面做的较为出色。谢维俊的山水图式从整体上看,和诸多画家一样有巨幅与小品之分,从内容上看,有取材实景和因心造景之别。其小品多为因心造景之作,从容、即兴、轻松、随意。笔者见过谢维俊数十幅小品,皆见笔、见墨、见性。然大幅作品则多为精心构思,有实景所本之作。多年来,谢维俊常常应学校、企业、机关等之约为重要场合绘制大幅作品,这些大幅作品不但尺幅巨大,而且景物繁多,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完全凭借因心造境式的笔笔生发,显然难以胜任,必须借助他平时对自然实景的观察和积累,经实景中的物象酿造,升华为心象,然后再落实到画面上变成“不似之似”的意象,他的大幅作品多为体现这一意匠过程。

     谢维俊领悟到“师造化”(写生)是向自然学习的必由之路,每年公务再繁忙,他都要去名山大川写生、创作。如果说普通人对名山大川的迷恋与向往,很多是一种旅游后的一种炫耀,或是对一种快节奏生活的反思。那么画家谢维俊对山水之爱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敬畏和感动,每次与他同游,路边的小山,无名的小溪,常常令他静思观照后,提笔写之。黄山、张家界他是常客,三峡、太行山成他的了至交。我和他一起到宁夏旅游,他专门去终南山欣赏古石刻,近距离观察终南山山石结构,琢磨塞上江南的沟壑皱褶,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成了他写生的摹本。记得,一次到皖南,画面中的无名山岗,在一片秋林的掩映下,清澈明净,远处阔笔描绘山崖,与近处细笔勾勒茅屋,形成鲜明的对比,屋中三五知己,共赏秋光,品茗论道,天人合一。惟能居于此,游于此,思于此,乐于此,夫复何求?我从他的画中享受安居之乐,和谐之美。其幅写生作品,在技法上以传统勾勒为基础,以流畅遒劲的线条为前提,树木房屋跃然纸上,形成画眼,写生用笔松动而凝重,墨法齐备,气韵生动,可见功力,令我由衷佩服,肃然起敬。在平时我和他交谈中,他总是说,还要去天府之国,看看巴山蜀水,领略其中之味;还要去天涯海角,听惊涛拍岸,感受大海之美;还要去藏域圣地,感受山峰陡峭,雪山之灵••••••正是他师法自然,创作才有了源头活水。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一花一叶,一丘一壑,原本是安静的风景,在画家谢维俊的眼中、心里、笔下,流动起来,寄托内心的画意诗情。他正是从自然的峰峦中领略大美,从灵动的溪水中悟出真情,在充满激情的写生苦旅中缔绘出天人合一的诗意境界。

     40年的风雨洗礼,40年的岁月磨砺,40年的笔耕不辍,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上个世纪他已在当代画坛崭露头角,作品入选第11届亚运会大型文艺展览;’94全国中国画、油画精品展;1995年创作的国画《春风大雅入农院》参加文化部、中国美协举办的美术大展并获奖。历史进入新世纪,他的艺术修养,画技、画意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国画《雄风》由省文化厅推荐参加全国文化系统中青年书画展,作品展出于中国美术馆;作品参加’2000合肥艺术大展; 2001年参加省“五普”美展,国画《秋风》获二等奖;2004年国画作品《古原》入选安徽省文化厅、省文联、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新世纪•首届安徽美术大展。2005年山水作品参加第十六届国际美术大会系列展,同年参加市委宣传部、省美术家协会、市建委、市文化局联合主办的“百名画家画合肥”专题展,创作的中国画《环城公园词意图》入展并获奖,入选中共合肥市委、市人民政府编辑出版的精品挂历,他还荣获了“最美合肥人”书画大赛一等奖;参与《黄山神韵图》集体创作;作品入选第四届安徽美术大展;作品《龙泉古刹》荣获首届“幸福肥东”优秀文艺作品征集活动美术类一等奖,受到县委、县政府联合表彰;其作品、美术文论散见诸多画集、报刊,部分作品被中外收藏家和机构收藏。2010年由中国艺术出版社出版《国家画院李小可工作室—谢维俊卷》;由当代著名画家范扬先生题写书名的当代艺术家系列《谢维俊山水集》也于同年出版。

     谢维俊长期在文化系统工作,现供职于肥东县文化馆,任副馆长,同时他还热衷于社会活动,兼任县政协委员,肥东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合肥市美术创作院院士,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李小可工作室专业画家。他立足本职敬岗尽责,精于画业力求德艺双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画家谢维俊将用他沉湎画学的执着去穿透时间的深远和空间的壮阔,书写自己山水意象翰墨飘香的艺术人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