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绘画中从容行走
尹舒拉在浙江美术馆的个展,从序厅一角的一幅玻璃画开始—因为破了一个角,这块从车库淘汰的玻璃成了画家肆意挥洒的画布,飘荡着天空的蓝,火焰的红,碧波的绿,土地的黄……
尹舒拉的中国画,以用色大胆闻名。鲜艳的颜料,大胆的想象,温暖的色调,与笔下的秀美风景形成了动静、快慢、热冷的反差,令人回味。10多年前,他的创新之作《我的世界开始下雪》,曾引发美术史论家陈传席的惊叹:“画的是丛林,也画出了苍苍茫茫、浑浑融融的精神。我看到的不是树林、不是下雪,而是一个脱离尘埃的崇高境地,一个文化人面对自然所感悟的生命意识。”
但尹舒拉自己还是觉得“有约束”—2012年,他与夫人、朋友从杭州驾车出发,对昆仑山一带作了考察,行程9800公里。回来后,画风改变了—不仅色彩更浓烈,还在材料方面做了不少探索:“永不停步的变化中,情感是相通的;生活和美,永远是绘画艺术的支柱。”
每年至少有两个月,尹舒拉“在路上”。在陕西丹河,他先勾勒几笔线条,再把当地的石头敲碎,让桃胶和石头粉一和一抖,就把风景“带”回来了—“我想告诉大家,丹河地貌就是这个颜色的;又比如1号厅入口处那幅长23.75米的《昆仑》,为了表现巨石无与伦比的绚丽,使用了大量的黄金粉、宝石粉、石绿粉……
尹舒拉1954年出身于丽水青田,上世纪70年代初成为陆俨少私授弟子、80年代初入浙江美术学院师从孔仲起、童中焘等。游子记忆中的故乡,是一座被青山环抱、翠竹掩映的村庄,有社戏的语音、艄公的号子,还有榕树下令人着迷的天空。从小热爱的绘画和文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艺术给养,也带给他惊喜—比如,一幅1974年偶然创作的家乡水墨写生,画中的焦点竟是妻子的家;而那时,距两人相识还有5年。
《乡关何处—尹舒拉的绘画世界》由浙江美术馆主办,共展出作品300余件,包括中国画、瓷画、金漆及乡村艺术改造方案等,集中反映了尹舒拉从艺40余年来的探索。此外,他也是浙江美术馆建成以来第一位退休的正式员工。
200多位丽水老乡的集体捧场,构成了今天下午开幕式的一道风景。剪彩嘉宾中,甚至还有60年前为尹舒拉接生,如今已97岁高龄的接生婆。不仅如此,展览海报上的“乡关何处”四个大字,也是出自尹舒拉107岁的伯父王学椿之笔。
即便不是老乡,你也能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烂船坑》《云和梅源梯田》等作品里感受到浓浓的乡愁。乡关何处—对这一曾叩问历代文人的命题,尹舒拉选择用一场画展作答。
为自己的60岁生日,尹舒拉画了60幅芭蕉图,为此,还一度引得杭城赭石脱销。他说,家门口就有一片芭蕉林,夜里听雨声,“是一种感人的叙述”。他想借芭蕉明志—淡泊、宁静、致远,但对艺术,一定要较真。
陆老若还在世,不知会否觉得这位有些“叛逆”的弟子,越来越像自己了呢?
相关新闻
- [艺术关注]风鹏正举——吉安市青年画家十人作品(04-13)
- [艺术关注]著名画家魏兴无参加将军部长书画研讨(11-23)
- [艺术关注]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版画作品展(07-06)
- [艺术关注]青年画家曹雪岩妙笔丹青(06-11)
- [艺术关注]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版画展区作(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