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地域内涵的美术馆是城市的重要标志
参加研讨会的艺术家在大连美术馆门前合影。
大连美术馆铜版画。
作者:王禹
独具地域内涵的美术馆是
城市的重要标志
12月10日下午,由大连美术馆、本报文化专刊部主办,大连书画院协办的“大连美术馆——立足本土,关注学术·学术研讨会”在位于胜利桥北的大连美术馆举行。
大连美术馆再聘大连艺术界知名人士姜复越、任文东、孙国伟、韩高路、韩敏、伦杰贤、王可俊、宋民、郑永琦、关慧良、程恩平共11位艺术顾问,至此由26人组成的大连美术馆艺术顾问团正式成立。其中,新聘任的9位艺术顾问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文/本报记者周代红图/李同
坚守
建一座城市美术馆是大连几代艺术家的心愿。今年9月18日,1998年成为当时大连唯一一座艺术类展览馆的大连艺术展览馆更名为大连美术馆。大连美术馆馆长王嵬认为这并不是名称的简单更改,美术馆在艺术展览展示之外,还承担着收藏、学术研究、社会公共教育的功能。大连美术馆将有系统、有计划地收藏大连艺术家的作品,积攒下来将是城市的财富。抢救性地进行大连美术史研究,编纂《大连美术编年史》,填补大连没有翔实美术史的空白;由于专业美术评论人才的缺乏,2015年将为未来深入进行美术评论做准备;计划编辑出版美术杂志,介绍大连本土乃至国内外艺术家,提升城市的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与高校、中小学等合作,举办开放式公共讲座。
虽然积累了16年的办展经验,但是功能转换后大连美术馆仍然面临着缺少专业运营人才等困难。王嵬认为,不如转变思路,大连美术馆的发展可以考虑分步走,慢慢积累经验为将来建新馆打基础。
著名书法家伦杰贤说,终于有了城市美术馆,这是大连文艺界一件开天辟地的事,值得庆贺,但是任重而道远。
著名摄影家郑永琦说大连美术馆已经有了雏形,关于未来发展的很多想法真诚而令人信服,重要的是落到实处,让专家点头、百姓鼓掌,做到雅俗共赏。更重要的是坚持自己的理念,不要被外界急功近利的因素利用。因地制宜,摸索自己的模式,场地小可以做得小巧玲珑,甚至玲珑剔透,成为大连的小艺术殿堂。
本土
大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瓦房店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韩敏认为,许多美术馆只是重视作品展示、交流、宣传、收藏等手段,是形成千馆一面的主要原因。美术馆若想达到交流、展示、研究的最佳效果,除了对形式手段更新外,本土文化的介入是一个最好的办法,也是一座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大连美术馆的文化资源和展示条件等方面与大的美术馆尚存差距,要想做到既有学术性又有特色,就必须侧重和加强对本土艺术作品的推介、挖掘、展示和收藏。这样既可以丰富作品的来源,也能提高本土艺术家的创作动力,从而形成美术馆独具特色的地域内涵和形式结构。
大连美术馆馆长王嵬介绍,本土艺术家系列推介是大连美术馆的展览重点之一。在今年已举办过张家瑞、王国钦、于涛、李哲坤本土艺术家展览的基础上,明年将继续推出玉锡珏、谷钢、伦杰贤、徐世政、李学峰等本土艺术家展览。
大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宋民在与国内艺术家交流过程中发现,一些在国内颇受推崇的大连艺术家却不为大连人所了解,因而大连美术馆关注本土尤为必要。宋民认为优秀的艺术作品首先应有新意、有创造性,有的探索虽然未必成熟,但会给人启发。其次要有思想,有哲学、美学、艺术的思考。三是有传统,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大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辽宁师范大学教授韩高路从沈阳来到大连后,经历了一步步发现大连艺术的过程,这令他感慨再不抢救很多优秀艺术作品真的就散落在民间了。
大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大连群众艺术馆美术部主任孙国伟建议大连美术馆应做一些抢救性展览。“文革”时期的大连工人版画在国内有很高的知名度,当年的很多作者年事渐高,这样的展览再不做就来不及了。
韩高路认为大连美术馆应该秉持较高的学术标准,关注艺术本体问题。著名书法家王可俊也建议展览与学术研究等设置一定的门槛,应具备专业水准。
相关新闻
- [艺术关注]风鹏正举——吉安市青年画家十人作品(04-13)
- [艺术关注]著名画家魏兴无参加将军部长书画研讨(11-23)
- [艺术关注]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版画作品展(07-06)
- [艺术关注]青年画家曹雪岩妙笔丹青(06-11)
- [艺术关注]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版画展区作(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