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农历
本画家收藏热线:13965132326 魏老师  交流QQ群:17878332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艺术关注

神秘现身的碑帖收藏

来源:四川日报   2006年02月19日   浏览次数:1695

  2003年,上海博物馆以450万美金从美籍华人安思远手中成功购回《淳化阁帖》传世最佳善本,引起收藏界广泛关注。这一事件激活了中国千年传承的碑帖收藏这座沉睡的火山,之后,一批珍藏民间的古碑帖开始神秘现身。尽管目前市场交易还不活跃,但古老的碑帖收藏已进入上升通道。

  典型的“冷门”潜在的“热门”

  “虽然碑帖收藏有上千年的历史,但就市场而言,现在还是典型的最后一个‘冷门’”。四川省收藏协会鉴定专委肖运这样概括碑帖收藏的现状。

  碑帖收藏作为技术含量很高的一个类别,它要求收藏者具备很高的素养,能够鉴别碑帖的好坏,对年代和版本有较为准确的判断。肖运分析说,成都乃至四川,散见于民间各时代、不同内容的碑帖有一定数量,甚至还有明代和清顺治年间翻刻拓印的《淳化阁帖》。但碑帖收藏长期处在静态的发展中,没有大的收藏资金牵动,就目前市场而言,碑帖收藏有行无市,还没有形成集中的市场,在价格上还难以取得认同。目前四川的碑帖收藏者并不多。

  不过,肖运说,这种状况将很快改变。“物以稀为贵”,现在的古碑帖已经很少,如果出手,是最好的时机。伴随《淳化阁帖》传世最佳善本的高价回归,自清中期以来逐渐冷却的碑帖收藏开始急速升温。陕西碑林的原拓都被定为二、三级文物,而且现在一般也不允许拓印,因此现存的碑帖就更为珍贵。北京海王古籍图书拍卖公司还专门开辟了碑帖拍卖专柜,一些藏品也开始在市场上出现,碑帖收藏在悄然之间已升温不少。

  中国书法的灿烂记忆

  “颜筋柳骨,唐风宋韵”。这是人们对中国书法的灿烂记忆。伴随时间的推移,很多文人墨迹香消玉殒,传世作品日益稀少,碑帖作为中国独有的文化传承手段,记载和传播了书法的神韵。随着印刷技术和影印技术的成熟,碑帖的实用价值逐渐湮灭,但从古至今,碑帖始终是收藏界中重要的一类藏品。

  从严格意义上讲,“碑”和“帖”本身是不同的概念,碑是古代文字铭刻的一种形式,而帖是在文书卷子上作标题的帛书文字,后世将那些著名书法家所写的墨迹摹刻上石,以便学习,所以,帖又是一种专门的刻石。不过,现代的人们更多的是理解为黑底翻白的古代书法拓片或者这些拓片的印刷复制品。

  中国的碑帖历史很长,从中国的摩崖石刻、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开始,人们就把重要的文字、事件铭刻在器物或者石头上以求长久保存,在印刷术尚未发明以前,人们采用棰拓技术复制这些铭刻文字。大约在五代的时候,出现了专门将名家墨迹刻于横石之上,并制成拓片装裱成册,供人欣赏或者临摹,碑帖由此大行其道。

  碑帖由于具备文物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碑帖拓片的收藏在中国收藏史上一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很多书家也以碑帖为参照蓝本,不断在书法艺术上汇聚百家之长,从而也推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演化和进步。在现代书法流派中,各种书体和风格都可以从古代碑帖演化中找到渊源,于右任、毛泽东等书法大家对碑帖都进行过长期、大量的研究。正是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碑帖收藏具备很高的价值。

  不是行家不敢下手

  碑帖收藏究竟有多大的价值,肖运说:“如果是宋代的拓片,一张纸就可以价值连城。”

  “纸无千年寿”,宋以前和宋拓本是国家一级文物,现在已很难找到这些时期的碑帖拓片。真正传世的碑帖,以清中期以后的拓本居多。

  收藏碑帖,就是要学会对拓片进行鉴别。专家提醒说,收藏碑帖要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要依据工艺、纸张、用墨、成色等来综合判断一件藏品。鉴别碑帖有主要依据和次要依据,主要依据就是拓本本身的情况,次要依据就是史籍的记载、拓本的题跋、所用的印章等辅助资料。

  在拓碑史上,以唐、宋、明、清几个时期较为有名。唐拓本纸质坚韧,用墨黑黝,但现存较少,大部分流到了国外;宋拓本用纸多以麻为原料,纸质分辨力强,现在还时见罗纹纸、竹纸等拓本出现;明代拓本无论纸墨工艺都较前代有很大进步,代表纸张为白棉纸,明代碑帖的拓片流传较多,现代出版物多以明拓本为底本;清代拓本工艺得到进一步提高,“乌金拓”、“蝉翼拓”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用纸上种类更多,拓工也更为精细。

  专家提醒说,收藏碑帖,要多看各朝代的拓片,看得多了,自然就能提高对碑帖的鉴别能力。

  收藏小贴士

  碑帖何称“黑老虎”

  碑帖俗称“黑老虎”。就其原义,许是指碑帖颜色多为黑色、且具备较高价值,分量不轻。古代的碑刻或者刻帖通过拓印裱装成轴或册页后就成为观赏和学习书法、了解历史的碑帖。

  碑帖具有很高的价值,受到历代书家和藏家的重视。由于有了较高的经济价值,加之古碑帖拓本的鉴定涉及多方面知识,辨别真伪有相当难度,碑帖的制假现象也较多,稍一疏忽,便会吃进假货。一些古玩商人乘机作假,牟取暴利。因此人们又视古碑帖收藏为畏途,于是,“黑老虎”之意又有延伸。

  南宋以后,碑帖的制伪高手越来越从拓法和刻石上下功夫。清代末年,全国各地出土的古物很多,古碑拓本因收藏者甚多,价格非常昂贵,可上万元。巨大的价值刺激了五花八门的碑帖造假,使得清代大书法家、大鉴赏家张伯英也被“黑老虎”咬了一口花―――七百银元购进的魏“张猛龙碑”古拓本,竟也是赝品。

  “黑老虎”的双重含义让人敬畏有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