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收藏 “身后”的出路在哪里?
日前收到一封读者来信,写信的是一位60多岁的老人,他说自己收藏了近500把紫砂壶,可是找不到一个地方开设展示馆。他担心,自己辛苦收集的这许多壶,今后无人接手。
中国的民间收藏,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蓬勃兴起,参与者大多是普通百姓。目前本市有30万人从事与收藏有关的活动。而最早的一批收藏家,如今都已七八十岁。他们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这些藏品“身后”怎么处理……
他希望办个展示馆
等了近一年,还是一点消息都没有,葛新有点急了。
葛新摩挲着一把混圆的紫砂壶。壶很小,还不及一个手掌大,最多只有半杯水的容量。铁砂色的壶身泛着褐色的光泽,是时间的印记。“专家说,这把是惠孟臣的壶。”他说,惠孟臣是明代著名的紫砂大师,善制小壶。壶体表面隐约有些不规则的气泡,葛新觉得这更证明了是惠孟臣早期的作品,烧制时温度没有控制好。“虽然少了一个盖,可是好壶难求啊!”
葛新收集了近500把紫砂壶,放满一屋子,柜子的边边角角都塞满了壶。要拿一个壶给人看,60多岁的老人只能拿着凳子,爬上爬下开柜找壶。
“我想找一个地方,把这些壶陈列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葛新说。几年前,他还只想着,这些壶是家族财产,应该一代代传下去。后来,一位文化界的老朋友过世,葛新伤感之余突然明白,历史的财富终究应该交给社会。他开始和一些地方联系,希望能办展示馆,自己拿一半门票收入,“百年”之后,这些壶就全部捐给地方政府。
从去年上半年开始,葛新联系了不少地方,周庄、朱家角、七宝……都是有名的古镇。可是,没有一处表示出兴趣。
关键的问题,还是门票收入太少
周庄的工作人员曾打来电话,称不再接收任何收藏馆。
“我们这里也没有场地。”七宝古镇管理委员会旅游开发公司的冯纪康说。古镇开发,用作展览馆的场地是当地政府统一规划的。目前七宝古镇设立了7个馆,蟋蟀、微雕、酒坊等,都带有七宝本地特色。如七宝大曲和七宝蟋蟀,在上海地区曾经非常有名。
冯纪康说,古镇一期开发,政府已经投了大量的钱,没有资金再增开新展馆。
对古镇的解释,葛新并不满意。“紫砂壶和茶文化密切相关,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每次说到自己的收藏,葛新都有点激动。他觉得,古镇不愿意接收自己的茶壶,是因为没有看到紫砂壶可能产生的社会效应。
“关键的问题,还是门票收入。”上海市收藏家协会会长吴少华分析说,办一个展示馆需要资金投入,而仅靠门票收入,一般都难以维持。冯纪康自己也承认,目前古镇开设的7个展馆,门票收入都不理想。
儿子在美国工作,葛新开始担心,如果这批“宝贝”没有地方接收,几年、十几年以后该怎么办。
引发葛新担心的另一个原因,是他最近听说的一位藏友的故事。
本市最有名的民间收藏家之一陈宝定老先生,生病住院已有几年。原本设在建国西路378弄8号的“算具陈列室”,也就悄然关门。大部分藏品,目前由老人的外孙女张菁保管。张菁没有把这个私人陈列馆继续开下去,一方面因为她住在城市的西南面,交通不如建国西路方便;另一方面,她也有种种顾虑。
张菁的住宅100平方米,家里平添了几百把算盘、数千份资料,已经占了许多空间。“我家太小了,要把算盘‘秀’出来,有点困难。”张菁说,原先外公家,老房子里到处都是算盘,连头顶都有。而且,一旦公开展览,家里必须有专人接待访客,端茶讲解,会给私人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这些藏品,张菁暂时先收着,以后怎么办,她还没想太多。
“私人收藏的出路问题,目前正变得紧迫起来。”吴少华说。我国的私人收藏热是从改革开放后开始的,第一批收藏家,目前一般都是七八十岁的年纪。“他们的收藏,子女未必感兴趣;即使感兴趣,如何继续,也是问题。”
相关新闻
- [艺术关注]风鹏正举——吉安市青年画家十人作品(04-13)
- [艺术关注]著名画家魏兴无参加将军部长书画研讨(11-23)
- [艺术关注]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版画作品展(07-06)
- [艺术关注]青年画家曹雪岩妙笔丹青(06-11)
- [艺术关注]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版画展区作(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