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起泡了吗?
来源:中国商报 2006年12月07日 浏览次数:1298
赵 力: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
伍 劲:当代艺术投资顾问
林 松:北京世纪翰墨画廊经理
于 娜:本报记者
当代艺术升为市场主力
赵 力:艺术品板块的轮动。
国内艺术品市场这几年发展很快,早期是国画、瓷器等涨得比较快,而当代艺术作品不错但是市场没有形成,一直处于低价徘徊的状态,这两三年价格开始上升,可以看成是艺术品市场板块的轮动。狭义的当代艺术在中国艺术创作发展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具有强大的突破力,并且获得了国际认可。国内在认识到它的价值后,在整个艺术品市场繁荣的宏观背景下,当代艺术自然就涨起来了。由于市场刚刚起步,进入的人不是很多,还是一个小的市场,一开始价格攀升的比较快,因为十几年没涨,这几年就涨起来了,所以感觉涨得有点快,上涨的幅度很大,但我认为这还是补涨。
伍 劲:收藏兴趣转移。
年轻一代的审美取向变了,可以看到在市场上购买当代艺术的多数都是40岁以下的人,他们对中国书画缺乏认识,而且目前书画市场还没有调整到位,而当代艺术处于上升过程,他们的兴趣自然转移到没有障碍的当代艺术身上。
林 松:海内外资本运作和文化认可的结果。
今天价格的上涨,是以前当代艺术价格便宜,被人们忽略了,以前在拍卖市场上,买油画的只有几十人,而买国画的甚至能有几千人。风水轮流转,当国画的价格不断抬升,由于风险大而买不动的时候,收藏者出现了分流和投资转向。像张晓刚作品几年前就二三十万元,之前没有被市场认可,现在突然被发现价值了,成为新的增长点。同国画不同的是,当代艺术市场是海内外资本共同运作的结果,反映了人们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认可。
我们总说有5000年的灿烂文明,那么能说明现代文明的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当代艺术,它和人们现在的生活情感息息相关的,沟通起来比较方便,它的文化价值也有,而且经过多少年后,当代艺术也有了历史价值,也会成为经典。
市场起沫了吗
林 松:局部过热,整体还不够热。
国画的数量说不清有多少,而当代艺术的产量是固定的,买的人多了,价格就贵了。有些艺术家的作品还会很贵,有些价格会下来,这也是很正常的,因为有些作品是普涨阶段跟风涨起来的。市场局部的过热,整体不算太贵,多数作品在几万到几十万元,少数明星达到了二三百万元,我觉得整体还不够热,有些艺术家的作品并不能代表当代艺术的整体。
在当代艺术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总有一些事情会发生,炒作让人们认识到了当代艺术的价值,起到了一定的宣传推广作用,但是不能以此作为借口,市场上变得都是“局”,这样对谁都没有好处,有责任心的拍卖行应该坚决抵制,毕竟不论是短线、还是长线投资者都希望市场总体好。我当时看到纽约苏富比拍卖图录时就觉得拍不好,估价太高了,其实这并不是一家拍卖公司存在的问题,一些拍卖公司为了拿到作品,可以不讲条件地同意藏家的要求,你说500万就要500万,是经验不足、专业性不够的盲目乐观。另外就是期望值太高了,一个画家的作品上了那么多张,少一点也许会更好些,物以稀为贵嘛。同一个画家作品多了,买家当然要挑更好的,相对弱的就会流拍。香港苏富比之所以比纽约苏富比拍得好,就是拍得理性、平稳、真实。
赵 力: 从供需关系上看还有很大的需求。
市场是否过热不能单从价格上看,还要看供需关系是否有长线支持,看有没有旺盛的需求。艺术创作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当代艺术同国际交流多,容易被国际上认可,有中国和海外的市场。当代艺术符合当代审美需求,对它感兴趣的群体还在扩大,所以收藏规模和面都比较大,中国当代艺术现在只不过是热了三四年,而中国热、东方热在欧美都非常流行,有非常大的收藏支持力量。
伍 劲:不适合拍卖的也在拍卖。
国内当代艺术是整体拍卖过热,过多的拍卖公司,过度的投放量和场次,虚高的价格。不过也不能一概而论,中国书画好的作品现在还是有人收藏,而当代艺术好作品如今出货少,仍然积淀在藏家手上,过热的是一些烂画。其实当代艺术是一个透明的市场,一个艺术家画多少、画得好坏都是透明的,我们看到在市场上有200个艺术家在拍卖,实际上30个就够了;有50件作品就够了,实际上有三四百件,有些艺术家,有些作品不适合拍卖,稀缺的作品才拿到拍卖市场上去竞价,不稀缺的拿到拍卖市场上去竞价,是没有意义的。不适合拍卖的将被淘汰出局,在画廊市场流通,需要一个沉淀检验的过程,我觉得在拍卖市场上应该不超过30个名字的当代艺术家,这样才能规避风险。
藏家该如何面对
林 松:投机心理太强影响判断力。
纽约苏富比两场拍卖成交率的落差还不足以说明什么问题,不会影响到中国市场,有人感到危机是一种过于脆弱的心理。200多万从国内拍卖会上买的油画,马上拿到纽约苏富比去拍,结果只拍了100多万,一下子就赔了70多万,这种投机性太强的买家也难怪会产生危机感。目前严格意义上讲的收藏家比较少,投资角度收藏无可厚非,但是投机性过强,买进卖出的过程太快,就会影响判断力,只注重利润而不加选择地购买。我觉得好的收藏应该是有资金实力的中长线投资,收藏乐趣会更大。但是因为现在好的画廊、经纪人太少,导致购买者盲目性比较大, 所以画廊要做大做强,打好市场基础,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画廊和拍卖公司倒置了,旱地拔高,以后市场和藏家都要补课,只有各商业环节配套比较好,购买者才能清楚地选择。
赵 力:投机者会被淘汰出局。
要分清作品的好和坏,收藏者需要看书、学习,找到合适的艺术专业人士做帮手,所以真正的有收藏观念的人是长线的、耐心的、热爱的,虽然投资市场不可能回避投机,但投机的人会慢慢地退出历史舞台。
伍 劲:风险来自烂画。
当代艺术市场的水落石出,需要时间,我觉得藏家要做的是把钱袋看好,当代艺术虽然不存在真假问题,但烂画很难分清,东西和价格是否对应很难说,藏家要掌握技巧,多讨论、观察好的艺术。不过,一旦这个市场的泡沫起来后,这样做也许就没有意义了,因为要冷静就意味着无法入市,每个艺术家都说自己是大师,从这点来看,纽约苏富比秋拍当代艺术拍得差一点也许是好事。希望收藏者以后少一些“拍脑门”,以务实的态度,将收藏范围集中到一个小圈子内,让收藏成为一个需要而不是增值。
当代艺术明天会怎样
伍 劲:成交率会下降,但成交额还会上升。
我们可能就会看到一些拍卖公司当代艺术成交率的剧烈萎缩,这是有些拍卖公司、委托人不愿意看到的,但这是不能否认的表面繁荣,没有吸引到更多的关注,反而是小的拍卖公司盲目进入,结果可想而知,亏钱之后小的拍卖公司会减少当代艺术品的投放量,但市场总体的成交价格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不过,成交率并不重要,成交额才是一个重要的数据,如果当代艺术成交额在增加没有减少,说明目前市场是不错的,如果成交额减少了,说明资金在逃离这个市场,那时市场才是真的下调了。现在好的作品并没有倒掉,天价的作品才刚刚出现,说明市场是处于上升期。
赵 力:随着市场的成熟,艺术家也会更清醒。
市场的升温对当代艺术发展不是一件坏事,人们往往将市场和艺术家看成是对立的,实际上市场也是追求学术性的,一种风格深入画下去,也是创作的一种。艺术家也是人,追求好的生活条件也是无可厚非的,艺术家也认识到市场的反作用,随着艺术市场的成熟,艺术家也会比较清醒,双方磨合过程中,炒作也会有,但不是主体。以前古代书画谁能看得明白,价格高了大家想了解,吸引了更多的人关注。有人觉得艺术家为什么总是一成不变,外界对艺术创作本身存在不理解,认为艺术家总是那样风格的作品是复制和停滞不前一成不变,艺术家创立自己的风格非常不容易,艺术家天天变也不可能,不断强化艺术风格也是一种创造。
林 松:中国本土市场不会沉寂,份额还会扩大。
当代艺术市场才刚刚开始,不可能昙花一现,今后还会更好的,应该是大体向上的趋势,我对此持乐观的态度。在艺术品市场上,份额最大的一个是经典作品,一个是当代艺术,而经典是可遇不可求的。在海外市场上,当代艺术收藏参与人数比较多,作品量大,流通性强,未来中国市场也会这样。中国本土当代艺术市场的份额还会加大,当代艺术收藏人数会越来越多,从我们的画廊来看,一开始都是外国人买当代艺术作品,后来国内人士占到了一半,现在百分之七八十都是国内的,而且还会逐步扩大。
伍 劲:当代艺术投资顾问
林 松:北京世纪翰墨画廊经理
于 娜:本报记者
当代艺术升为市场主力
赵 力:艺术品板块的轮动。
国内艺术品市场这几年发展很快,早期是国画、瓷器等涨得比较快,而当代艺术作品不错但是市场没有形成,一直处于低价徘徊的状态,这两三年价格开始上升,可以看成是艺术品市场板块的轮动。狭义的当代艺术在中国艺术创作发展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具有强大的突破力,并且获得了国际认可。国内在认识到它的价值后,在整个艺术品市场繁荣的宏观背景下,当代艺术自然就涨起来了。由于市场刚刚起步,进入的人不是很多,还是一个小的市场,一开始价格攀升的比较快,因为十几年没涨,这几年就涨起来了,所以感觉涨得有点快,上涨的幅度很大,但我认为这还是补涨。
伍 劲:收藏兴趣转移。
年轻一代的审美取向变了,可以看到在市场上购买当代艺术的多数都是40岁以下的人,他们对中国书画缺乏认识,而且目前书画市场还没有调整到位,而当代艺术处于上升过程,他们的兴趣自然转移到没有障碍的当代艺术身上。
林 松:海内外资本运作和文化认可的结果。
今天价格的上涨,是以前当代艺术价格便宜,被人们忽略了,以前在拍卖市场上,买油画的只有几十人,而买国画的甚至能有几千人。风水轮流转,当国画的价格不断抬升,由于风险大而买不动的时候,收藏者出现了分流和投资转向。像张晓刚作品几年前就二三十万元,之前没有被市场认可,现在突然被发现价值了,成为新的增长点。同国画不同的是,当代艺术市场是海内外资本共同运作的结果,反映了人们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认可。
我们总说有5000年的灿烂文明,那么能说明现代文明的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当代艺术,它和人们现在的生活情感息息相关的,沟通起来比较方便,它的文化价值也有,而且经过多少年后,当代艺术也有了历史价值,也会成为经典。
市场起沫了吗
林 松:局部过热,整体还不够热。
国画的数量说不清有多少,而当代艺术的产量是固定的,买的人多了,价格就贵了。有些艺术家的作品还会很贵,有些价格会下来,这也是很正常的,因为有些作品是普涨阶段跟风涨起来的。市场局部的过热,整体不算太贵,多数作品在几万到几十万元,少数明星达到了二三百万元,我觉得整体还不够热,有些艺术家的作品并不能代表当代艺术的整体。
在当代艺术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总有一些事情会发生,炒作让人们认识到了当代艺术的价值,起到了一定的宣传推广作用,但是不能以此作为借口,市场上变得都是“局”,这样对谁都没有好处,有责任心的拍卖行应该坚决抵制,毕竟不论是短线、还是长线投资者都希望市场总体好。我当时看到纽约苏富比拍卖图录时就觉得拍不好,估价太高了,其实这并不是一家拍卖公司存在的问题,一些拍卖公司为了拿到作品,可以不讲条件地同意藏家的要求,你说500万就要500万,是经验不足、专业性不够的盲目乐观。另外就是期望值太高了,一个画家的作品上了那么多张,少一点也许会更好些,物以稀为贵嘛。同一个画家作品多了,买家当然要挑更好的,相对弱的就会流拍。香港苏富比之所以比纽约苏富比拍得好,就是拍得理性、平稳、真实。
赵 力: 从供需关系上看还有很大的需求。
市场是否过热不能单从价格上看,还要看供需关系是否有长线支持,看有没有旺盛的需求。艺术创作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当代艺术同国际交流多,容易被国际上认可,有中国和海外的市场。当代艺术符合当代审美需求,对它感兴趣的群体还在扩大,所以收藏规模和面都比较大,中国当代艺术现在只不过是热了三四年,而中国热、东方热在欧美都非常流行,有非常大的收藏支持力量。
伍 劲:不适合拍卖的也在拍卖。
国内当代艺术是整体拍卖过热,过多的拍卖公司,过度的投放量和场次,虚高的价格。不过也不能一概而论,中国书画好的作品现在还是有人收藏,而当代艺术好作品如今出货少,仍然积淀在藏家手上,过热的是一些烂画。其实当代艺术是一个透明的市场,一个艺术家画多少、画得好坏都是透明的,我们看到在市场上有200个艺术家在拍卖,实际上30个就够了;有50件作品就够了,实际上有三四百件,有些艺术家,有些作品不适合拍卖,稀缺的作品才拿到拍卖市场上去竞价,不稀缺的拿到拍卖市场上去竞价,是没有意义的。不适合拍卖的将被淘汰出局,在画廊市场流通,需要一个沉淀检验的过程,我觉得在拍卖市场上应该不超过30个名字的当代艺术家,这样才能规避风险。
藏家该如何面对
林 松:投机心理太强影响判断力。
纽约苏富比两场拍卖成交率的落差还不足以说明什么问题,不会影响到中国市场,有人感到危机是一种过于脆弱的心理。200多万从国内拍卖会上买的油画,马上拿到纽约苏富比去拍,结果只拍了100多万,一下子就赔了70多万,这种投机性太强的买家也难怪会产生危机感。目前严格意义上讲的收藏家比较少,投资角度收藏无可厚非,但是投机性过强,买进卖出的过程太快,就会影响判断力,只注重利润而不加选择地购买。我觉得好的收藏应该是有资金实力的中长线投资,收藏乐趣会更大。但是因为现在好的画廊、经纪人太少,导致购买者盲目性比较大, 所以画廊要做大做强,打好市场基础,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画廊和拍卖公司倒置了,旱地拔高,以后市场和藏家都要补课,只有各商业环节配套比较好,购买者才能清楚地选择。
赵 力:投机者会被淘汰出局。
要分清作品的好和坏,收藏者需要看书、学习,找到合适的艺术专业人士做帮手,所以真正的有收藏观念的人是长线的、耐心的、热爱的,虽然投资市场不可能回避投机,但投机的人会慢慢地退出历史舞台。
伍 劲:风险来自烂画。
当代艺术市场的水落石出,需要时间,我觉得藏家要做的是把钱袋看好,当代艺术虽然不存在真假问题,但烂画很难分清,东西和价格是否对应很难说,藏家要掌握技巧,多讨论、观察好的艺术。不过,一旦这个市场的泡沫起来后,这样做也许就没有意义了,因为要冷静就意味着无法入市,每个艺术家都说自己是大师,从这点来看,纽约苏富比秋拍当代艺术拍得差一点也许是好事。希望收藏者以后少一些“拍脑门”,以务实的态度,将收藏范围集中到一个小圈子内,让收藏成为一个需要而不是增值。
当代艺术明天会怎样
伍 劲:成交率会下降,但成交额还会上升。
我们可能就会看到一些拍卖公司当代艺术成交率的剧烈萎缩,这是有些拍卖公司、委托人不愿意看到的,但这是不能否认的表面繁荣,没有吸引到更多的关注,反而是小的拍卖公司盲目进入,结果可想而知,亏钱之后小的拍卖公司会减少当代艺术品的投放量,但市场总体的成交价格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不过,成交率并不重要,成交额才是一个重要的数据,如果当代艺术成交额在增加没有减少,说明目前市场是不错的,如果成交额减少了,说明资金在逃离这个市场,那时市场才是真的下调了。现在好的作品并没有倒掉,天价的作品才刚刚出现,说明市场是处于上升期。
赵 力:随着市场的成熟,艺术家也会更清醒。
市场的升温对当代艺术发展不是一件坏事,人们往往将市场和艺术家看成是对立的,实际上市场也是追求学术性的,一种风格深入画下去,也是创作的一种。艺术家也是人,追求好的生活条件也是无可厚非的,艺术家也认识到市场的反作用,随着艺术市场的成熟,艺术家也会比较清醒,双方磨合过程中,炒作也会有,但不是主体。以前古代书画谁能看得明白,价格高了大家想了解,吸引了更多的人关注。有人觉得艺术家为什么总是一成不变,外界对艺术创作本身存在不理解,认为艺术家总是那样风格的作品是复制和停滞不前一成不变,艺术家创立自己的风格非常不容易,艺术家天天变也不可能,不断强化艺术风格也是一种创造。
林 松:中国本土市场不会沉寂,份额还会扩大。
当代艺术市场才刚刚开始,不可能昙花一现,今后还会更好的,应该是大体向上的趋势,我对此持乐观的态度。在艺术品市场上,份额最大的一个是经典作品,一个是当代艺术,而经典是可遇不可求的。在海外市场上,当代艺术收藏参与人数比较多,作品量大,流通性强,未来中国市场也会这样。中国本土当代艺术市场的份额还会加大,当代艺术收藏人数会越来越多,从我们的画廊来看,一开始都是外国人买当代艺术作品,后来国内人士占到了一半,现在百分之七八十都是国内的,而且还会逐步扩大。
相关新闻
- [艺术关注]风鹏正举——吉安市青年画家十人作品(04-13)
- [艺术关注]著名画家魏兴无参加将军部长书画研讨(11-23)
- [艺术关注]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版画作品展(07-06)
- [艺术关注]青年画家曹雪岩妙笔丹青(06-11)
- [艺术关注]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版画展区作(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