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市集"发现"地摊达人"
酷爱创意和跳蚤市场的圣马丁艺术学院视觉传播系硕士王怡颖写了一本书,把国外设计师将自己创作的作品在伦敦各种市集上摆出来卖的好玩形式统称为"创意市集"。于是这个在国外随处可见,在国内却仍然陌生或被视为怪现象的名词,开始蹒跚走进我们视野,并真的以同名的形式出现在大城市。"市集"里的"摊
主",也随之成为一个以交流创作乃至"地摊"经验的圈子,分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在媒体和网络的支持下,他们形成一个越来越大的"团伙",分享着自己亲手设计制作的漂亮作品,创作欲望越来越强烈,并期待着更多人认识和欣赏他们的创作。其中有的人,已成功将自己的创作注册了商标,成为了真正的商品。
跳蚤市场摆地摊
说到"摆地摊",让我们先看看伦敦设计艺术学院的学生:他们踏出校门成立自创品牌的第一步,多是手工自制出最酷炫的流行品,然后来到SpitalfieldMarket和PortobelloMarket跳蚤市场市摊,在这里和追求第一手流行的客人直接接触。优异的设计师甚至很快被发现,进而成立跨国际的品牌专卖店。所以说别小看这些"摊主",这里可以说是培养发掘新手设计师的温床。
"练摊"在他们眼里,是创业和走向设计舞台的第一步。国外摆地摊的人从不会被人看不起,反而被珍视为一种城市文化。赛纳河边就有一个老太太一直摆地摊摆了十年,不仅卖精致的手工艺品,还贩卖艺术,比如帮艺术家代售他们的画和创作。还有那些把自己打扮成雕塑的人,以自己身体姿态挣钱,本身就是一个行走的摊档。台湾还有一个年轻人侯瑾瑜,把自己做的手工艺品摆摊卖,几年下来还总结摆摊经验,结集出版了一本叫《台湾地摊达人》的书,和圈中同好共勉。这一切要是在国内,一定以为是疯子胡作非为呢!
然而地摊在国内是什么样?在大多数人眼里,地摊货就是便宜货、假货的代名词。它已经被视为一种低下的地下文化,不被人们看在眼里。北京人把摆地摊戏称"练摊儿",一个练字,也算是一样诀窍,不是那么随意可以做到。首先,摆地摊的人要躲城管,要见缝插针,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广州人就没那么幽默了,把摆摊的叫做"走鬼",似乎总处于狼狈的状态,而且深深地怀疑其可信度。在台湾则称为"卷摊"。最厉害的"卷摊"工具,是将绳子一收,方圆一米内的货品瞬间就消失变成一个肩包,应可评为优秀专利了。
地摊达人的创意产品
而我们这里所说的地摊是极具创意的地摊,摆摊的人把自己创作出来的物品摆出来卖,寻找知音。其实要是能看见敢于把自己创造的独特物品摆上街头的人,一定会帮衬他。首先佩服他的勇气,他的创作力,和他的游戏精神。很多人在向往原创的东西,也有很多人具有这些技艺,却找不到平台和出口。城市还不够多元化,人们似乎更喜欢老老实实地打卡上班。其实摆地摊没什么不好,首先它是自己动手,不依赖别人。对于这群摆摊爱好者来说,创作是他们永恒的新鲜血液,总在不停地流动。把自己当成是渴望让大家认同自己亲手做的玩具的可爱孩子。永远在这样的思维中间,永远沉浸在成长的满足感中。
当有创新能力的年轻人加盟,形式自由的地摊完全可以成为创意产业的最初级平台。在国内似乎人们还没到这个消费层面,大多数人还不追求独特原创的东西,而是随大流买常见的便宜的所谓"牌子货"。殊不知这样的千人一面恰恰反映了一个城市有限的艺术程度和整体文化素质。而往往这些民间的珍贵艺术火花,就断送在强制管理的铁板下,被扼杀。其实小小的地摊背后意义重大,它与生活空间、城市文化、想象力,如今还与创意工业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认为"地摊是最为放松的创意滋生地"的"赤顽设"设计团队成员王芳说,"创意本来就是很随意的东西,其实最原始、最朴实、最放松的状态,才是它更好的发挥空间。地摊是展现自我创意的一个平民舞台,更能融入到平民的生活中去。我们在摆摊的过程中还会结识很多朋友,空闲时相互交流,并且还能激发灵感。其实想想自己的物品占据了市集每一个角落,也是蛮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也许这就是所有"地摊圈中人"的声音吧。在即将再次举办并有可能长期存在的"创意市集"上,他们又将兴奋地聚集在一起,展示最新的作品,把城市难能可贵的新鲜创意力量,以最平民最热闹最亲切的形式,坦然摆满在我们面前。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锻炼中,成为真正的达人,而小小的地摊,正是他们不可小觑的第一步。
相关新闻
- [艺术关注]风鹏正举——吉安市青年画家十人作品(04-13)
- [艺术关注]著名画家魏兴无参加将军部长书画研讨(11-23)
- [艺术关注]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版画作品展(07-06)
- [艺术关注]青年画家曹雪岩妙笔丹青(06-11)
- [艺术关注]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版画展区作(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