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2025年05月15日  星期四  农历
本画家收藏热线:13965132326 魏老师  交流QQ群:17878332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艺术关注

关于英国创意产业,与中国当代文化之怪现象大国崛起

来源:李振华   2007年03月18日   浏览次数:1890

  文化战略与创意产业

  我在这里想比较两个看似无关,实际雷同的词汇。

  文化战略听起来并不十分的顺耳,总让人联想到侵略的目的,总要有同盟国和敌对方的概念。而创意产业就没有这么明目张胆的意思,但是创意产业在英国被提出来的时候是有着文化输出的核心目的。

  如果比较中国的现行文化状态,还是在向全球推广中国的民俗文化、传统文化。其实在1930年左右熊式一先生的剧作《王宝川》,早就已经达到了3年连续演出的境界。

  在那个战争的大背景之下,中国的文化学者已经将文化通过戏剧的形式传递到英国的文化核心伦敦,并影响了大批的英国文化精英与观众。

  首先什么是创意产业?对创意产业的反思!

  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源于创意产业这一创新理念的发现和发明。创意产业、创意经济或译成“创造性产业”,是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

  我们总是能看到如此高屋建瓴的说明和总结,并没有注意到发现和发明的创造性本身存在的理解性误差。先不谈我们和世界的创造性问题,先谈谈产业链,我们是否具备一个产业链,为什么总有个人的艺术家抱怨,缺少掘井人?是否我们要反思,如何将个人创造的多元性纳入到一个更加复杂的产业链,让这些创造形成可能呢?还有就是成功的例证,我们是否真的有成功的例证可以借鉴,还是我们必须继续摸着石头过河,不怕牺牲?在体制方面国家已经做到了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但是这个体制的问题是这些支持并没有达到创造者这个最根本的末梢神经上。

  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当代世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准确把握世界产业发展的动向,对于作为世界制造业加工业大国从制造型向创意型发展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真的了解世界上文化发展的动态吗?不要奢望用一种发展取代另外一种发展,这是非常危险的,我们需要学习的是如何在体制的可能性之中发展更加多元的文化类型。如现在的电影审查制度、文化活动审批制度、大型演出审批制度、新闻制度是否首先要接受这个挑战呢?

  未来文化创意产业对中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二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中国,适时地调整产业比重,进一步推动三次产业特别是高科技支持的文化创意产业类高端产业群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创意产业的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高整合性,对于提升我国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未来是什么?千万别忘记未来属于每个人,文化创意产业是否如此的神奇,我非常的怀疑!我们能不能不把一个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大张旗鼓的说是我们的未来呢?如同一个刚刚学步的孩童,我们现在就已经期待着他作为救世主,是不是我们太不成熟了,这让我有些恐惧,我们社会的发展和模式 怎么和 50年代有些相像呢!

  再说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就是在通过文化的方法打破政治、经济的壁垒进行人民与人民的沟通。从这几年来出现的大型中国文化年可以发现中国的外交政策。但是政策也会带来一边倒的现象发生,就是国际项目大量向中国输入,而中国的大型项目在没有任何调查研究的情况下,简单的把艺术当成了经济来做,屡屡出现大型中国文化节在西方成为马戏杂耍。相对于英国完善的博物馆制度、文化制度,已经对文化做了非常具体的类分。在中国谈到文化一般人的感觉就是一定要“大众看得懂”的。这样的差异被我们所能见到的大型文化交流活动所湮没。

  后话

  《英国与世界―――1714-1830》项目来自大英博物馆,其中有中国的传统艺术珍品,展览的质量值得关注,但更加应该关注,英国对中国进行的长期的文化研究方面所做的努力。最近一个电视片《大国崛起》多少说明了现在中国的大众心态,但是还缺乏真正的方式、方法让这些易于煽动的激情转化为创造力。其实英国是最好的样板,英国的管理体制可以说是现在世界最合理的,给了创造力和独立个体很好的发展与生存空间,而他们也还保有着君主制度和民主制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