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八十九周年祭――写在2008首届五四国际年轻艺术节前
文 / 房慢易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学生运动有几个,至今还可以被说起的,最广为人知的要说五四运动。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中青年节。1949年12月23日,中国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而定下这一节日的说法是:“为了使青年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因何光荣?什么传统?
一九一五年九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 (一九一六年改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兴起,启蒙思想家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易白沙等是它的主要撰稿人。尽管狭义上的“五四”把新文化运动由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但“大五四”时期的思想革命浪潮无疑应该被看作是中国人近代文化和思想基础的奠基运动。
五四运动过去了吗?当然,今年是纪念五四运动八十九周年。那新文化运动结束了吗?未必。虽然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但达成这些的基础,不是别的,乃是个人的解放。而若要获得个人的解放, 恐怕第一要发展个人的才能;第二,是要造就自由独立的人格。由此看来,单就艺术领域来说,此种精神还需传递,此种文化还需传播,当代年轻艺术家很有必要进行一次“跨越时代的思考与行动”(戴卓群)。
日前我欣然获悉,由年轻策展人、媒体人戴卓群总策划的“2008’首届五四国际年轻艺术节”将于2008年5月4日在北京虹湾国际艺术中心举办。同时另一个重启“五四”新文化精神的行为影像活动也将在五四艺术节举办期间持续实施。
不由得为之击掌。
诚然,在这个美术界一半高度行政化,一半高度市场化的时代,艺术家想要保持“独立自由”的文化品格谈何容易。“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简单的语句,当代艺术家们请扪心自问,谁能做到安守贫贱而坚持艺术理想?谁能不受市场诱惑而固守艺术原则?谁能无视行政文化而不忘艺术良心?文化艺术的独立自由性何在?
在这一代年轻艺术家普遍被定义为“缺乏责任感、没有英雄主义情结、迷恋于自我表达”的同时,由同样年轻的新锐策展人戴卓群策划的“五四年轻艺术节”横空出世。为什么一个年轻人会对“五四精神”念念不忘?并且在活动召集阶段引起轰动效应,短短几天,报名参加的年轻艺术家人数逾千。为什么这么多的青年还能受到“独立自由精神”的感召?我想真正能理解独立自由精神的一代已经长大,只有爱自由,爱真理,具备真正健全的“个人主义”的年轻艺术家才是中国艺术界最需要的。这是集体主义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所无法想象的。若干年后,这批曾被称为“独生一代”的年轻人或许会被叫做“真正独立的一代”。
拭目以待。
这次的年轻艺术节挥舞着五四运动的旗帜,以新文化精神为号召,他们共同把似乎远去的独立自由精神在2008年再次点燃。这对中国当代艺术保持文化独立性一定会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五四时期的文化运动先是“启蒙”后而“救国”,救亡之迫切导致有些方面对于传统的态度过于激进,从而也造成传统文化的急剧断裂,至今令人扼腕。在此借蔡元培先生遗训赠与此次艺术节――“循思想自由言论自由之公例,不以一流派之哲学一宗门之教义梏其心”
谨以此与年轻艺术家共勉。
相关新闻
- [艺术关注]风鹏正举——吉安市青年画家十人作品(04-13)
- [艺术关注]著名画家魏兴无参加将军部长书画研讨(11-23)
- [艺术关注]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版画作品展(07-06)
- [艺术关注]青年画家曹雪岩妙笔丹青(06-11)
- [艺术关注]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版画展区作(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