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华夏历史文化渊源古远,脉络支繁,学者文人们对源的认识也见解有异,汇源成“流”实是难事。
水墨画是从中国古代丹青中脱化出来的纯化质朴的文人画种,讲究笔墨语言,章法布局、气势韵味,笔墨的生命力,呈现画者的习俗、习性、生活。清代的杨州八怪,明代的陈洪绶、文微明、吴伟、张路,元代的倪瓒、张渥、吴镇,宋代的牟益、法常、梁楷、苏汉臣、武宗元、石恪。在各自的作品中都展现了自己学养、品格、性情。是中国人自新石器时期以来,以不同绘画材料绘画延续至绢纸水墨画的传统“血脉”。是我中华之灵魂,民族“画语”母乳之源。
到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刘海粟、关良、林凤眠、石鲁、傅抱石、徐悲鸿等,在传统“血脉”里输入西方绘画元素力图打造不同前古绘画的作品样式,也是中国近现代水墨画,艰辛之源。
八十年代初起,时代的呼唤,艺术自觉担起了划时代的变革表现的职能,传统的水墨语言自然应和时代一起变革。高春峰的《黑龙江风景系列》作品延续了传统的水墨韵味,从传统中脱化出的线条、皴法、构图,结合时代的色彩、手法,形成了时下的新样式水墨画。高振华的《山行系列》以浑厚的笔墨语言,表达作者对古今文人穿越时空的心灵汇通的理念,作品气势幽静雅致和喧嚣的时下相为调侃。阎春炼的《乾坤游系列》流淌出修道行吟的脱俗风骨。画面线条源远墨色古意,一解当下人烦躁不安的心态。
处于21世纪的当今水墨和所有的当代艺术同类相互交融,就像一个初生的孩子从吃母乳起就有生命独有初觉,最后那怕“她”走向太空学到了外星人的思维方法及技能。这种初觉也始终是决定”她”主体的思维及行为的源原动力。这就是父母之源的作用。
以上这样的逻辑推理预示中国水墨画文化的发展,也许不一定确当,五千年的东方文化,一千多载的中华水墨画历程,历朝历代能人,能源之多,水墨画作之盛,母亲给了我们各自不同的初觉,你若失去这初觉,无论是与“她源”经纬相交还是网线相连都还是要相汇融的。失去了初觉就是不自觉的相为融合,其后果是好坏都有的大杂汇。淌若用母亲给你的最初的初觉去取舍汇集其辉鑫之精华形成一条属于自己的新型的炎黄金墨之流。李小山反思传统文化的愁容,言中国画穷途末路之说,此时能喜容欢语否?八五的喧嚣,九零的风景线,世纪之交的笔墨论辩,诸家水墨学说,水墨画多元化笔墨语言的局面。到当下时分该是汇集多元精华之源,重新思考母乳所给的初觉。让时代水墨的弄潮儿们汇成江河,诸位同仁、观者难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