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以艺术的方式做商业的游戏
结果是,UBS在2008年损失金额达到了500亿美元,后来从投资人那里筹集了320亿美元,又裁去了11000名员工,才把损失减少到183亿美元。这是个不小的数目,用这个数目的钱可以捧红几十位艺术家,甚至可以捧红一个国家的艺术。毫无疑问,UBS关闭其艺术投资部门,也是继续减少亏损的一个重要步骤,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超范围的经营有可能危及到范围之内的利益。
与之相关的是,不久前香港艺术馆举办了名为“路易威登:创意情感”的艺术展,同样是一个模糊范围的经营,这个跨界的展览引起了一些香港本土艺术家的抗议,其核心问题是对于这个展览“是艺术展还是广告展”的质疑。如果是广告展,路易威登(LV)理应为这个展览投入其基本的经费预算,艺术馆甚至可以得到一笔收入来赞助其他的艺术展,或从事其他的公共艺术项目。可是,香港旅游文化部却为这个展览破费了6百万港币,这自然会引起艺术家和市民的不满,因为此前十余位艺术家的展览,政府津贴不足百万,两相对比则表现出了政府文化部门在公共性方面的问题,用纳税人的钱去迎合了少数人的口味——“代表资本家的品味”。
从UBS的商业与艺术的结合,到LV的艺术与商业的联盟,都反映这个社会中的艺术与商业的关系,银行可以通过商业来推动艺术,品牌也可以通过艺术来推动商业,在这个彼此的关系中,还有一些艺术家为奢侈品牌做设计和接受奢侈品牌的邀请而为其进行宣传品牌的创作,就好像电影、电视剧中植入广告一样。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天衣无缝是不可能的。好在商业上社会中人们已经见怪不怪,因为司空见惯的艺术与商业的结合已经麻木了人们的神经,但是,公共文化设施如果不能恪守其底线,用纳税人的钱,以艺术的方式做商业的游戏,则将有失艺术的尊严,违反了公众对于艺术的意愿。反之,像UBS那样,以金融的实力来表现一己的口味,从而影响到艺术的走向,同样是一种商业的游戏。因此,在今天的社会中,有必要提出如何避免或减少商业侵蚀的问题。
相关新闻
- [艺术观点]美展不能当美术界最高评判标准(11-23)
- [艺术观点]陈丹青:油画变成产业链 绘画一点意(11-22)
- [艺术观点]标签式书画有今天没明天?(11-09)
- [艺术观点]标签式书画有今天没明天?(11-09)
- [艺术观点]中国美术馆:发挥艺术引导作用(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