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意忘象 中得心源
——参观禾斗油画展
冯兆平
禾斗油画展在湛江展出,引起广泛的好评。他在油画艺术的探索道路上走出了可喜的一步,强烈的个性语言、传统文化精神的追求,使他的作品具有特殊的魅力。
自85新潮运动以来,中国油画在艺术探索上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格局,不同的艺术观念、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不同的材料使用,使原来较为单一的中国油画,呈现出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局面。老一代油画家一直在探索油画的民族化,在当代,这种探索仍在进行,禾斗的探索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中西艺术观念结合的新选择。
评论家认为禾斗的油画属于“意象油画”,“在抽象与写实之间找出一种契机”,“在写实和半抽象之间努力寻找某种平衡”。其实这种“意象”,正是中国画的基本造型规律,既不完全写实,也不纯粹抽象,正如齐白石说的“似与不似之间”。油画一旦进入国画的写意状态,摆脱严格的写实造型,就进入一个自由空间,更容易抒发自己的情感,这在禾斗的小洲系列作品中得到充分的体验。那充满感情色彩的色块、舞动的笔触,撞击着观者的心扉。那些朦朦胧胧似是而非的古老房子,把我们带进一个诗意的境界,这也许就是“意象”吧。
所谓意象的意,不单是大刀阔斧的用笔,半抽象的形态,而是它的写意精神,这是中国画的精神。中国画是诗性绘画,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与中国文化“天人合一”、尊重个体生命的哲学精神相统一,所以,禾斗研究《道德经》、《易经》,研究八大、石涛的作品,试图把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带到油画这种纯西方艺术中去,他的尝试是成功的。我们从他的代表性作品《暖春》、《月夜》、《秋影》中可以体会到他的这种追求,这是主客观心物交融的境界,正如石涛所描述的“心入春江水,江花随我开,江水随我起”,进入物我两忘的情景中。“从写实到抒情、从抒情到写意乃至精神的层面,我将浓浓的中国情融化在自己的油画之中”,这是禾斗所追求的境界。
艺术创作的不同观念,往往和它的表现手法相一致的。禾斗经过探索研究,采用稀释厚薄油画技法,和他的意象精神结合得十分完美。画面那流淌的稀释薄油,使观众充满无限的想象。那充满美感的肌理、那隐约的画布纹理,更增添画面无比丰富的想象力。厚厚的几笔重彩,象响亮的音符,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种具有国画写意特征的表现技法,形成了禾斗油画独特的艺术风格——“得意忘象”“中得心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油画。
相关新闻
- [艺术观点]美展不能当美术界最高评判标准(11-23)
- [艺术观点]陈丹青:油画变成产业链 绘画一点意(11-22)
- [艺术观点]标签式书画有今天没明天?(11-09)
- [艺术观点]标签式书画有今天没明天?(11-09)
- [艺术观点]中国美术馆:发挥艺术引导作用(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