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2025年05月14日  星期三  农历
本画家收藏热线:13965132326 魏老师  交流QQ群:17878332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艺术观点

陈石林:毛主席标准像是这样炼成的

来源:   2013年03月25日   浏览次数:1823

  天安门毛主席像制作者陈石林讲述传奇人生———

  今年是毛泽东主席诞辰120周年,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共发布过4版毛泽东主席标准像,很多人猜想,这是最优秀的摄影师用最顶级的摄影器材拍摄的,其实,这些标准像从选片、修版到制作,均出自新华社摄影部技术组和翻修组组长陈石林之手,他被尊称为“一代暗室宗师”。2013年年初,在新华社宿舍的家中,陈石林讲述了那段难忘往事。

  第一次修补毛泽东像

  在香港用16毫米电影正片制作

  1929年我出生在江苏扬州的一个职员家庭,15岁时考入了扬州中学,当时学校被日本人控制,日语是必修课,我觉得,凭什么在中国的土地上非要学日语呢,看到我的“顽固不化”,日本人把我从学校开除了。我来到扬州城里一家照相馆当学徒,掌握暗房技术后,我想出去闯荡一番。当时我大哥陈仲山任昆明观察日报社社长,与文化界左翼人士关系密切,掩护了大批共产党人。田汉、安娥就曾经在我大哥家住了两年多。在他的引荐下,1946年初,我从扬州来到了南京,拜摄影界的大家、爱国人士高岭梅先生为师。

  高岭梅先生当时任世界新闻摄影社社长,抗战期间,曾携带三百余幅抗战摄影作品,随宋美龄女士赴美宣传中国抗日,揭露日军侵华罪行。1946年周恩来在南京梅园新村单独会见高岭梅先生时,赞扬了他的爱国热忱。高岭梅先生的爱国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深深影响了我。

  当时我已经掌握了照片修版技术,很顺利地应聘到南京国际艺术人像摄影公司工作,这家公司在台湾和香港都有产业。1948年,我被派往台北国际艺术人像摄影公司工作,与摄影界泰斗郎静山先生一起共事。不久,我又到香港发展。

  1949年春天,我在香港大光明影业公司工作,在这里我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的图像。有一天,戏剧家欧阳予倩[微博]拿给我一张徐肖冰拍摄的电影正片,画面上,毛泽东和朱德在延安研究作战方案。他说,这是找遍全香港仅有的毛泽东图像。我发现这张16毫米的电影正片影像反差很大,层次感不强,由于多次放映还有很多划痕,把正片制作成负片,最终冲印成标准的照片,有一定难度。我和两名同事用了整整一天时间,终于攻克了难题。修补后的照片画面清晰、反差正常、眼睛传神。通过香港智源书局出售后受到欢迎。我没有想到,从这时起,我就开始了与毛泽东标准像的一段传奇经历。

  第一张标准像

  遮挡技法加翻拍 工作两日获成功

  1949年10月1日,当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在天安门悬挂的毛主席头戴八角帽的照片也传遍了世界。12月16日,毛主席率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这是毛主席第一次出国访问,也是新中国在国际舞台的首次亮相。美国一家媒体报道这条新闻时,刊登了毛主席与斯大林的照片,选用的照片中毛主席头戴八角帽,而斯大林则是穿着华丽元帅服的标准像。这在一些西方人眼中,毛主席看上去颇像“土八路”。

  新中国成立后,包括政治局委员、常委、十大元帅、十大将军都到中国照相馆拍摄了标准像。毛主席工作忙,没有时间去中国照相馆,中央新闻摄影局的摄影师来到中南海,为毛主席拍摄标准像,由于种种原因,拍摄的标准像不理想。中央新闻总署副署长萨空了找到新闻摄影局摄影处副处长陈正青,请他物色一名技术出众的后期制作人员,为毛主席制作标准像。

  我1950年7月从香港回到北京,进入中央新闻摄影局,在技术组任组长。记得大约是在1950年深秋的一天,萨空了找到我,希望从报道毛主席的新闻、合影以及工作照等资料图片中挑选出一张照片,通过暗室后期加工,制作标准像。

  接到这个任务后,我来到资料室,开始一张张翻看新中国成立后的毛主席照片,经过多次比较,我选中了陈正青拍摄的一张照片,这是毛主席在1950年9月与部分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的合影。在这张照片上,毛主席是半侧面,后面幕布的影调也比较深。我把这张照片中的毛主席像从第三枚纽扣以上裁下,放大到12英寸。为了减淡毛主席背后的幕布深影调,突出毛主席面部的影像层次,在放大时我选用了不同反差的相纸,通过“遮挡技法”,制作了不同反差的12英寸照片10多张。然后再从这10多张照片中选出一张层次丰富,背景幕布明亮的照片进行加工修整,还把图中毛主席左侧的其他人头像修除,翻拍成6×4.5厘米的底片,然后再放大成照片。就这样花去了两天时间,制作了第一张半侧面毛泽东标准像。画面中的毛主席面目端庄,精神饱满,和蔼可亲,真实展现了领袖风采。

  毛主席审阅后非常喜爱,我们闻讯后制作了一批照片贴在印好的卡纸上,呈送给毛主席,他作为最珍贵的礼品签名后送给国内外嘉宾。

  1950年10月,这张照片通过新华社对外发布,成为第一张官方正式公布的毛泽东标准像。这张标准像后来又被中国人民银行采用手工雕刻凹版印刷在第五套百元人民币和20元人民币上。

  第二张标准像

  钟表发条磨刀片 刮去黑膜换背景

  1951年春天,在第一版标准像面世不久,我又接到了加工制作第二版毛泽东标准像的任务,这次要求必须是正面标准像。面对资料室里成千上万张毛主席的照片,我还是很犯愁,因为没有能适合制作正面标准像的照片。后来,好不容易在一卷用摇头转镜相机拍摄的团体合影中,找到了一张照片。这是用美国制造的7英寸黑白航空胶片拍摄的,画面反差大,层次感差,用简单的遮挡放大技术显然行不通。这次,我将毛主席头像从合影中单独裁剪下来,放大成12英寸照片,然后用刮刀在不损伤纸基的基础上,把膜面的黑色背景一点一点刮干净,修成白色的背景,烘托出毛主席面部形象。

  天安门城楼上的第二张毛主席标准像从上世纪50年代初一直挂到1959年,由于只有“五一”和“十一”才挂出来,人们的印象并不深刻。

  那时候,我的修版工具非常简陋,修版用的刀片,是拿钟表的发条做的。我把发条磨得极细,一点一点刮黑膜。不过现在来看,当时刮得太细了,头发看上去显得有点假了。另外面部的光与衣服上的光不太一致。这主要是时间太紧了,要是再给我点时间,肯定能修整得更好!

  1951年10月12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正式出版发行,在第一卷扉页上刊登的毛主席像,就是选用我制作的第二幅毛主席标准像,这张标准像沿用了整整10年。

  1952年,中央新闻摄影局合并到新华社,我随之进入新华社,担任摄影部技术组和翻修组组长,继续负责领袖照片的修版工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