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农历
本画家收藏热线:13965132326 魏老师  交流QQ群:17878332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艺术观点

孔达达:私人博物馆兴起和挑战

来源:   2013年06月13日   浏览次数:1622

  因为艺术市场的火爆,从公共收藏概念出发的私人博物馆,已在全国成燎原之势,这在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上,相对于公立博物馆来说,起着很好的补充作用,但私人博物馆的兴起,繁荣的背后,问题也日益增多。

  这里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即私立博物馆是相对于公立(国立)博物馆而言的,私人博物馆属于私立博物馆的范畴,私立博物馆(私营或民营)往往是由机构出资成立运营的,而私人博物馆往往是由自然人建立经营的。

  从1905年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私人博物馆南通博物苑成立以来,至今100多年的时间,私人博物馆的发展似乎还停留在实验和探索的阶段,大多数的博物馆既没有成熟的经营理念,也没有完整的收藏体系,更加缺乏学术体系的建立。造成这种局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认知的问题。

  解放前,南京国民政府期间,受国外思潮的影响,国内曾经经历过一段博物馆发展的黄金时期,建立了大量的国立博物馆,很多私人收藏因此成为国立收藏的一部分。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因为大力发展国有经济,几乎所有形式的博物馆都转型成为国营模式,成为国家政治传播的工具和窗口。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收入的普遍提高,以及富裕阶层的涌现,私人收藏日益兴旺。越来越多的收藏家期待将自己的收藏公共化,甚至计划以收藏为基础发展文化产业。一些新建的私人博物馆,作为当地政府扶持的对象,被媒体所广泛推崇,成为收藏家成功的标志,于是建立属于自己的私人博物馆成为更多收藏家的梦想。

  笔者关注到比较知名并独具特色的几家博物馆,目前运营起来的私人博物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首先数量多、规模小的私人博物馆,大都集中在某一范畴内的工艺品、民俗文化品博物馆,这类私人博物馆的特点是收藏单一,以藏家为资源核心,收藏、展示性功能为主,藏品更新和文化推广的速度极慢。

  譬如上海最早的私人博物馆是紫砂陶艺家许四海在1987年创建了四海壶具博物馆,收藏了从原始彩陶壶到明清紫砂壶千余件藏品,以清代制壶大师邵大亨所制的“大亨掇只壶”为镇馆之宝,展示中国紫砂艺术的瑰宝。宁海十里红妆博物馆,是展示古代民间女子生活的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占地3000多平米,展示出明清江南富家小姐的生活、习俗相关的家具、器物1200余件。

  第二类是紧随市场导向,以大收藏家为核心的半美术馆性质的私人博物馆,譬如刘益谦、王薇夫妇创立的龙美术馆、余德耀创办的余德耀美术馆,还有昊美术馆等等。他们大都雄厚的资本实力和企业支撑,在于展现一位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或审美趣味。

  这其中,尤其龙美术馆从建筑规模到展厅,从展品到运行都具有创新性,馆内的展品,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品,形成了系统的中国传统艺术、“红色经典”艺术和现当代的收藏脉络,从个人爱好到系统的收藏,打破了个人收藏的零散、点滴的瓶颈,龙美术馆注重学术梳理也难能可贵。

  第三类是类似建川博物馆这样的主题性博物馆,往往以教育为主,建川博物馆收藏了展示了抗战至文革的系统战争题材,形成了18座单馆和2座主题广场,建筑面积近10平方,拥有1000余万件,包括153件国家一级文物的博物群落,将30余座博物馆汇集一起,形成一个集藏品展示、旅游休闲、艺术博览、影视拍摄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新概念博物馆。

  现在,更多的民间传统特点的私人博物馆,在收藏家们手里不断诞生,藏宝于民的理念在不断扩大。私人博物馆的问题也大都明显,很多收藏家凭借一己之力,苦苦挣扎,博物馆的管理体系,学术系统无法得到更好的支持,相关职能部门对私人博物馆又无明确的管理条文和专业指导方针政策。而如果获得足够的资金来运营已建成的博物馆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年经营收入能够达到投资的30%已属不错,以馆养馆对于公立博物馆尚属挑战,更不要说从财力和资源上都相对匮乏的私人博物馆了。小到水电费,大到馆建房租,均于馆创人自掏腰包,私人博物馆今开明关已成常态,形成公立、私立二重天。

  如何帮助私人博物馆长期稳定地成长,更好地经营下去,无疑是中国文化大发展需要面对的一个挑战。建议私人博物馆可以尝试建立博物馆联盟的方式,通过互换展品,共同开发和联合销售衍生产品,与旅游、教育、服务等第三产业合作,建立一个多元化的私人博物馆产业链体系,增强博物馆的造血功能,使博物馆发展互助化、多样化、规模化,促进博物馆联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