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日报》新闻特写】当代中国画大家周天黎
【《中央日报》新闻特写】
当代中国画大家周天黎
徐博文
“真正的艺术家是悲悯的,对人世间的苦难怀有一份同情。……要坚守艺术的道德底线、正义的边界,并始终真挚地关注着人类的命运。……艺术创作的一种最高境界是表现悲剧性之美感;是一个画家自己的生命,灵魂,良知对真、善、美最真诚的献祭!”
――摘自周天黎的绘画日记
周天黎出道甚早,书画皆精,中西贯通,学养深厚,是一位具有敏锐观察力和独立艺术视野的当代中国花鸟画大家,其优秀的心灵质量、洞透的思想深度与杰出的艺术成就,一直受到国内外文化艺术界与收藏家们的关注。她在“文革”时期偷偷创作的系列素描精品《无奈的岁月》,体现了在风雨如盘、刁斗森严的日子里,她仍情仇怒意,是中国画坛敢在‘文革’中以自己绘画作品对‘文革’运动提出尖锐质疑、批判的第一人。《即将下乡的知青》、《走资派之子》、《老教师》、《女童瑛瑛》等一幅幅刀雕石刻般肃穆,反映善良的个体生命惊恐、挣扎、彷徨、无助及为知识分子鸣冤叫屈的作品,为这段愚民造神、歇斯底里、激情燃烧的荒唐历史留下了不朽的艺术见证;评论认为,她1986年创作的惊世名画《生》,超越了各种意识形态的局限,触摸着我们民族心灵深处的几个世纪的伤痕,在艺术和思想上所达到的造诣高度,使其成为花鸟画中至今尚无来者可追的经典;她的重要美术理论著作《中国绘画艺术创新与发展的思考》(原刊于
周天黎1956年出生,原籍上海。从小在谢之光、唐云等名师的指导下,在国画、书法、素描和油画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有优良的造型能力。1983年,已有一定造诣的周天黎从上海赴英国留学深造,研修欧洲各画派的作品,探求创新之路。由于周天黎少年时在西洋绘画方面也打下了坚实基础,从石膏写生到人像、素描、油画,积稿千余。这样,她就更善于把西洋画中的光、色、影等造型艺术手段大胆地融汇到中国传统绘画中来,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周天黎到香港定居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她的作品就刮起了一阵猛烈的旋风,当时就有近50家中外报刊和电视台介绍她的作品、刊登评价她艺术成就的文章,她的书画作品也被很多人重金收藏。1986年,她的画册就以中、英、日文作世界性发行。20年前,她已是中国画坛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
周天黎对东方人文理念和西方科学精神有颇透彻的理解。她的作品融西方的表现主义和中国传统绘画于一体,笔下的色彩和形体都服务于她情感经验的表述。并以笔墨凝炼苍劲著称,且构思奇崛、立意新颖,缘物抒情,尺幅之中澎湃着“丹青苍龙舞,翰墨虎豹吟”的凛然之气,折射着艺术家本身的人格和思想道德境界。她还从老子哲学思想中,感受到“致虚极、守静笃”的高妙境界和某种诗性思维,充分体现了她对大自然内涵的深切体悟。而且她已走过“写实”、“传神”两个阶段,终于到达运用减笔法的“妙悟”境界,也使她的艺术创作远远走在大多数画家之先。如她笔下的百合、枇杷、竹等花卉,都以出神入化的逸运笔墨,我法写我心,本性合一体,天机流荡,神清骨竦,绘出了它们雨过不浊、风过不折的勃勃生机,种种意境,千般风韵。画家所作的鸟雀、鸡、鹰等,都以传神为主旨,落纸如生,满帧灵气,不刻意求其形似并强化了风格力度,展现出“翰墨家生平所养之气。”(石涛语。)
周天黎坚持认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能中断自己的精神寻觅,面对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应以端肃的心态和智性的坚守拷问自己的灵魂,去拓展人生和艺术的高度。她最近在一篇学术主持人的文章中说:“要成为一位21世纪的中国大画家,首先必须把人道精神和人文情怀作为自身人格建设的前提。一位对人世间的苦难充满同情和怜悯的艺术家,才是一位对道义力量的拥有者。我始终认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毕竟是依靠美好的人性去推动的。所以,真正的大艺术家要做社会良知的监护者,是社会道德结构中的坚实基石。能够在灵与肉、正与邪、善与恶、惘与醒、义与利的矛盾对抗中,思考人生、生命和艺术的价值,升华自己的境界。” 舆论认为周天黎作为一代大家的标识,已经屹立,她的存在正努力的抵消着中国画坛的某些短视、轻浮和粗鄙。
周天黎非凡的艺术成就和创作理念以及坎坷的人生经历,一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有超过50家中外媒体介绍、报导、跟踪采访周天黎,称她是“用灵魂绘画的艺术天才”、“是幽谷百合、清冷梅花” 、“是当代文人逸品画大家”、“是中国文化天空中一抹最奇丽的彩霞”、“铸就了高贵的中华艺术之魂”。
周天黎2005年作为西湖艺术博览会所推荐的杰出画家,携包括价值达80万美金的惊世名作《生》在内的30幅佳作参展,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观众,美术界、文化知识界、政经界议论纷纷,成为热门话题。西湖艺术博览会组委会在推荐词中直言:“对21世纪的绘画史来说,周天黎的存在,不愧是众多繁星中的一颗熠耀的大恒星。她作品中的艺术功力、人文关怀与思想厚度,造就出一种常人无法表达的高远境界。”
2006年10月,周天黎作为西湖艺术博览会特邀著名画家,再次参展。她的力作大幅六尺整张国画《春》,被许多专家学者视为是当代中国花鸟画的精品之作,估价达100万人民币。《浙江日报》、《美术报》发表专文评论她的艺术成就,浙江电视台以“当代花鸟画大家周天黎”为主题,制作了专题节目播出,引起各界广泛关注。艺博会精品拍卖会上,她的作品《牡丹》为众多收藏家们所争购,以每平方尺3万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对这,周天黎却冷静地表示:“我只是一个艺术的追求者,众多画家中的平凡一员。更不会以商业价格的多少来衡量与自我满足。断裂社会利益冲突失衡的环境中,价格炒作得很高的作品,并不能代表当代画坛的真正品质。”
最近,中国著名美术史论家、博士生导师、原美术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邓福星发表长篇文章《周天黎艺术的人文情怀和美学追求》(原刊2006年10月21月《美术报》评论版,后被40多家中外电子媒体转发。)他在该评论文章中指出:“周天黎这种对艺术创作的深度追求,以花鸟画来表现如此惊心动魄、如此重大深刻社会性主题的春秋笔墨,在千年画史上实属极为罕见的孤品,达到了中国当代文人画精神的最高峰层。”他进一步阐述:“不朽的艺术决不仅仅是靠笔墨技法的熟练就可以完成的,它应有画家对社会、对人生的敏锐观察、深沉思考、独到感受和对大自然内涵的深切体悟。应该融进画家高尚的品格以及对真善美的揭示。艺术的真正价值在于精神的创造,在于其文化内涵的容量。因此,艺术家在创作艺术品的同时,也必须努力去完善自身的人格,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否则,哪怕金题玉躞、钧天广乐也成不了中国的大艺术家!而名利场上也绝对出不了艺术大师!我们可喜地看到,周天黎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是真挚的,对艺术的审美追求是开放的,创作上是敢于自我革新、不懈探索的。这也是人们对她寄于厚望、能成为一位有时代影响力的艺术大家的重要原因。”这位著名学者认为:“相信周天黎这些澎湃着生命精神、闪烁着哲理光芒的艺术珍品,不但在现在,而且在后世,仍将感动许许多多人的眼睛和心灵。”
〖刊2006年11月22日《中央日报》网路报〗
相关新闻
- [艺术观点]美展不能当美术界最高评判标准(11-23)
- [艺术观点]陈丹青:油画变成产业链 绘画一点意(11-22)
- [艺术观点]标签式书画有今天没明天?(11-09)
- [艺术观点]标签式书画有今天没明天?(11-09)
- [艺术观点]中国美术馆:发挥艺术引导作用(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