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农历
本画家收藏热线:13965132326 魏老师  交流QQ群:17878332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艺术观点

20世纪当代艺术之旅 "新达达"的美丽春天(组图)

来源:信息时报   2007年02月19日   浏览次数:3037
●派别:“新达达”

    ●日期:20世纪60年代

    ●“新达达”

    1962年,在纽约西德尼。贾尼斯美术馆举办了“新现实主义”的展览。该展览的作品试图揭示生活的本来面目或者表达反叛的意愿。后来,“新现实主义”也被称为欧洲的“新达达”。代表艺术家有切萨・巴尔达契尼和伊夫・克莱因。

 

 

《黑市》1961

 

    罗伯特・劳申伯格,1925年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州。他曾就学于美国的黑山学院,在黑山学院的经历使他接受了达达主义的艺术观念。 

    在20世纪60年代,他开始把大众图象拼贴成大型丝网版画,对波普艺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他的作品就是要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正如他所说:“绘画是艺术也是生活,两者都不是做出来的东西。我要做的正处在两者之间。”

    ●“集合主义”

    1961年,在纽约现代美术馆举行了一个名为“集合艺术”的展览。在这次展览中,策展人威廉・c・塞兹将一些作品放在一起展出,这些作品基本上是拼贴而成,有用废品拼贴的雕塑、绘画还有达达派的装置作品,包括杜尚的现成品。塞兹将这些作品统一称为:“集合艺术”。他对这种艺术作出的解释是,它们都是装配起来,它们的部分或全部材料都是现成品,而不是运用了艺术材料。

    虽说,之前毕加索早就用过拼贴手法演绎作品,但当时的拼贴更注重对传统绘画形式的突破,而60年代的拼贴,则试图反抗脱离现实的抽象艺术,回归现实。

    今天的艺术作品中,把摄影作品贴上画,把画上贴上铁钉、木屑等等,都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可是,在50年前,那可是绝对先锋的行为。因为当时,经过半个世纪的争斗,抽象绘画已经完全占据了绘画的主流,从反叛者的面目变成了新的权威。特别是,在二战后,抽象绘画走向了一个自我的极端,忽略现实,作品只剩下了色彩、线条和结构。

    于是,一批新人再度开始反叛。这次,他们试图突破的是艺术本身材质的变化。当绘画从形式上具象、抽象再也无法改变的时候,他们弄出了拼贴画,试图通过物质,调整艺术和现实的关系。

    于是,当代艺术从打破艺术限制开始,继续更加贴近普通人。他们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先从材料上贴近普通人的生活。“新现实主义”切萨・巴尔达契尼和伊夫・克莱因和“集合主义”的罗伯特・劳申伯格和贾斯伯・约翰斯就是其中重要成员。今天,拼贴已经成为艺术家最常见的手法。

 

《有石膏模型的靶子》1955年

 

    这是贾斯伯・约翰斯给人印象最深的作品。他很擅长使用人们熟悉的社会符号,在作品中,他用不同的材料和不同色彩的颜料进行拼贴,使之看上去像是浮雕。

 

      “集合主义”

    有两个人,是这次拼贴成风的主要人物,罗伯特・劳申伯格和贾斯伯・约翰斯,他们二人都深受杜尚影响。在20世纪50年代抽象主义的兴盛期,劳申伯格将达达艺术的现成品与抽象主义的行动绘画结合起来,创造了著名的“集合绘画”。1953年他得到了一幅德・库宁(De Kooning)的作品,他用颜料将之涂掉,并将最后的结果作为一个作品展出,命名为:《已擦除的德库宁的作品》。通过这种方式,他消抹了西方社会中笼罩在那些曾创造过精美艺术品的大师级英雄人物头上的光环,试图将人们的思想引向一个更为自由的天地。

    从1955年到1961年,贾斯伯・约翰斯选择并利用了后来人们在艺术史上很熟悉的事物,如美国国旗、靶子、一系列数字作为他表现得对象,并由此创作出了一系列变体画。贾斯伯・约翰斯善于运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和熟悉的形象。因为他认为,这些非常熟悉甚至让人麻木的图像反复出现,将引导人们去发现蕴藏其中的真正含义。 

    “新现实主义”

    在“新现实主义”中,切萨・巴尔达契尼的作品尤其显现时代特征。他放弃运用焊接技术制造具象雕塑的创作方式之后,就开始运用机械“挤压”废旧汽车。后来,他进一步去挤压银器和一些首饰,从中暗示无止境的消费所带有的破坏力,被挤压的物品显现出惨烈的面目,令人触目惊心。

    “新达达”的另一重要人物是伊夫・克莱因,从五十年代到1962年克莱因早逝,他创作了一系列重要作品。这些绘画作品中,他仅仅运用了一种颜色:蓝色。不过他的这种蓝很特别,1957年,他甚至为此申请了专利,命名为“克莱因蓝”。他曾说:“我希望色彩变得无限大,到处蔓延,弥漫到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大气层中去。”

 

《压缩》    切萨・巴尔达契尼

 

    这个毫无生气的“纪念碑”是切萨对消费时代的总结。他的这种破坏行为暗示出无限制的消费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Composition》1977 

 

    在创作中,劳申伯格认为,一切有价值的废物,都可以拿来当作艺术素材,硬纸板、废铁、鸟的标本、破布,甚至是沥青、石头等等都可以是他创作的素材。他把它们重新粘贴在画面上,涂上颜色,重新处理。劳申伯格自己将自己的艺术称为:“混合艺术”。

 

《人体漂定》    伊夫・克莱因

 

    克莱因认为“感觉是世界最好的资本”。他的画是易于感知的、内涵无限的板块,有一种迷惑力,画面满盈而纯粹,可以无限联想。在惯用色彩的衬托下,这幅作品呈现出一种梦幻般的神秘感。

 

 

《涂彩的青铜品》贾斯伯・约翰斯   1964年

 

    他按照日常用品的造型,用青铜雕塑出一些雕像,并为它们涂上色彩和商标,试图从外形上仿制生活用品。他的青铜啤酒瓶改变了人们对传统雕塑的概念,雕塑一定是高贵的、伟大的形象吗?难道不能有现实中的普通生活品吗?贾斯伯・约翰斯提出:“形象是有等级的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