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当代艺术之旅 "新达达"的美丽春天(组图)
●日期:20世纪60年代
●“新达达”
1962年,在纽约西德尼。贾尼斯美术馆举办了“新现实主义”的展览。该展览的作品试图揭示生活的本来面目或者表达反叛的意愿。后来,“新现实主义”也被称为欧洲的“新达达”。代表艺术家有切萨・巴尔达契尼和伊夫・克莱因。
《黑市》1961
罗伯特・劳申伯格,1925年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州。他曾就学于美国的黑山学院,在黑山学院的经历使他接受了达达主义的艺术观念。
在20世纪60年代,他开始把大众图象拼贴成大型丝网版画,对波普艺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他的作品就是要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正如他所说:“绘画是艺术也是生活,两者都不是做出来的东西。我要做的正处在两者之间。”
●“集合主义”
1961年,在纽约现代美术馆举行了一个名为“集合艺术”的展览。在这次展览中,策展人威廉・c・塞兹将一些作品放在一起展出,这些作品基本上是拼贴而成,有用废品拼贴的雕塑、绘画还有达达派的装置作品,包括杜尚的现成品。塞兹将这些作品统一称为:“集合艺术”。他对这种艺术作出的解释是,它们都是装配起来,它们的部分或全部材料都是现成品,而不是运用了艺术材料。
虽说,之前毕加索早就用过拼贴手法演绎作品,但当时的拼贴更注重对传统绘画形式的突破,而60年代的拼贴,则试图反抗脱离现实的抽象艺术,回归现实。
今天的艺术作品中,把摄影作品贴上画,把画上贴上铁钉、木屑等等,都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可是,在50年前,那可是绝对先锋的行为。因为当时,经过半个世纪的争斗,抽象绘画已经完全占据了绘画的主流,从反叛者的面目变成了新的权威。特别是,在二战后,抽象绘画走向了一个自我的极端,忽略现实,作品只剩下了色彩、线条和结构。
于是,一批新人再度开始反叛。这次,他们试图突破的是艺术本身材质的变化。当绘画从形式上具象、抽象再也无法改变的时候,他们弄出了拼贴画,试图通过物质,调整艺术和现实的关系。
于是,当代艺术从打破艺术限制开始,继续更加贴近普通人。他们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先从材料上贴近普通人的生活。“新现实主义”切萨・巴尔达契尼和伊夫・克莱因和“集合主义”的罗伯特・劳申伯格和贾斯伯・约翰斯就是其中重要成员。今天,拼贴已经成为艺术家最常见的手法。
相关新闻
- [艺术观点]美展不能当美术界最高评判标准(11-23)
- [艺术观点]陈丹青:油画变成产业链 绘画一点意(11-22)
- [艺术观点]标签式书画有今天没明天?(11-09)
- [艺术观点]标签式书画有今天没明天?(11-09)
- [艺术观点]中国美术馆:发挥艺术引导作用(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