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专题学术策划增强美术报竞争力
依靠专题学术策划配合重大宣传活动,增强报道的灵活性和生动性
《美术报》作为一张书画艺术类报纸,如何在坚持专业性的同时加强政治意识,弘扬主旋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认为书画远离现实、远离政治,显然是一种误解。但书画艺术类报纸毕竟有自己的属性,如果机械地图解政治、配合形势,也未必会有良好的效果。《美术报》属于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每当有重大宣传报道任务时,集团也要统一研究布置任务。曾经有一段时间,为了图省事,《美术报》也曾出现过专业报跟着党报走的现象,头版变成了党报的翻版。这样做一是缺乏特色,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因为《美术报》是周报,客观上也很难跟上党报的节奏;三是一些读者也有意见。我们觉得,这样做,看似融入了弘扬主旋律的大合唱,实际上并没有很好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纪念建党80周年的日子里,《美术报》进行认真研究,搞了一个有创意的专题策划,推出一个有美术特色的栏目:《红色艺履》。自2001年6月2日到6月30日,出版5期报纸,共用了20多个版面,在《红色艺履》专栏集中发表以党的光辉历程为主题的美术作品近百幅,相关文章30多篇,展示出了一幅形象化的党史画卷。这一做法,扬己之长,从“美术”的独特视角,再现党的奋斗历程。事实上,自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包括美术在内的革命文艺就同时诞生了。老一辈的革命文艺工作者,紧跟党的前进步伐,以笔作武器,画下了许多动人的作品。新中国成立以后,美术家们把革命历史题材当作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创作了许许多多歌颂党、歌颂领袖、歌颂英雄人物的鸿篇巨制。翻开我国的现当代美术史,载入史册的经典之作绝大多数都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这些作品,展示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侧面的丰功伟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部党史、一部革命斗争史,同时造就了一部革命的美术史,或者说许许多多优秀的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构成了一部形象生动的艺术化的党史。系统地对这些优秀作品作一次集中展示,不但能充分展示美术界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丰硕成果,而且能展示建党的光辉历程。同时,配套地介绍老一辈美术家的革命经历、介绍美术家们在创作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时的心得体会,读者的感受会更深一些。这一做法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也受到了许多专业人士的赞赏,他们觉得既有史料性,又有学术性,同时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一位美术出版社社长事后颇为惋惜地说,他从《美术报》看到这一选题时已经太晚了,本来可以同步出版一部画册,向建党80周年献礼。
找到这条路子之后,每逢重大的宣传报道任务,《美术报》总是结合报纸自身的特点,开展一些生动活泼的专题学术策划活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依靠专题学术策划搞活报业经营,增强盈利能力
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探索中,开拓报业经营新路子,增强盈利能力是美术报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专业报,学术品位是报纸的立身之本,但如果经营搞不上去,报纸自身难保,谈何改革与发展?学术与经济,究竟是两难选择,还是两全其美?美术报在办报过程中,利用专题学术策划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收到相辅相成之效。
2004年,中国第七届艺术节和第十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大展同时在杭州举行。《美术报》作为身在杭州的书画专业报,自然肩负着宣传报道好这两次盛会的任务与责任。浙江的书画艺术家也跃跃欲试,希望在这两次盛会中能一显身手。但是,能够参与这两次展览的艺术家毕竟是少数,根据这一情况,我们组织策划了《浙江国画百家》和《浙江书法百家》学术活动,运用大型号外,刊登了200位浙江国画家和200位浙江书法家的作品及评论专版,同时对现当代浙江国画和书法进行学术梳理。这两本大型号外,被行内人士誉为浙江书画的“百科全书”。在第十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大展开幕的短短几天时间里,仅在展厅门口就售出3万余套,合计效益超过百万元。
后来,类似学术专题策划成为《美术报》的看家项目。如在2005年“鸡”年来临之际,我们策划了“古今画鸡集成”,将从古代到当代的主要画鸡画家、作品,以及技法介绍、体会文章分期连载,最后汇编出版,在得到读者好评的同时,获利颇丰,做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依靠专题策划培养队伍,提高编辑记者的学术和办报水平
《美术报》所涉及的是“大美术”范畴,内容包括传统的国、油、版、雕、书法及现代的艺术设计等诸领域,对编辑、记者的学术要求相当高。一次大的专题策划,都是在短时间内搞“大会战”,打破原有的版面和工作分工,集中力量分头进行采访、寻找资料、编辑发稿。这样一来,实际上也是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了一次业务培训和实战锻炼。经过几年的锻炼,美术报逐步形成了一支书画业务和新闻业务都比较过硬的采编队伍,编辑、记者大部分都是中国美协、中国书协或浙江省美协、书协会员。既是书画业内人士,又是编辑、记者。可以说,专题策划锻炼了队伍,这支队伍又为进一步开展专题策划活动提供了保证。
要保证专题策划活动的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有几点必须加以注意:
一是时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争取较好的经济效益。在两者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宁可减少甚至牺牲经济效益,也要保证社会效益。2006年,美术报抓住一位书法家为舍身救学生曾获2005“感动中国”提名的殷雪梅烈士所在学校题写“殷雪梅小学”、“殷雪梅纪念馆”竟然收取4万多元“润笔”这一事件,开辟《爱与责任》专栏,倡导全国书画家用实际行动奉献爱心。前后两个月时间,包括邵华泽、林岫、瓦翁、张继馨、林剑丹等全国400余位书画家,通过美术报转给殷雪梅小学书画作品达600余幅。这次专题策划活动,虽然美术报没有获利一分钱,但所取得的社会效益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二是始终把学术品位放在重要位置。目前,书画市场比较火,书画拍卖如火如荼。如果一心赚钱,对美术报而言,机会是不少的。但是,专业报毕竟不是单纯的盈利工具,它的学术生命比赚钱更宝贵。如果因为过分看重盈利而损害了学术品位,最终受伤害的肯定是报纸本身。因而,专题学术策划活动,学术是前提、是保证,只有提高学术水准,提高报纸质量,才更有条件盈利。
三是把专题学术策划活动和长期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一张专业报,它的办报理念、学术思想、发展规划应该是熔为一体并且一以贯之的。不能今天“灵机一动”一个点子,明天“脑袋一拍”一个想法。如果实现这一规划的过程是在构建一座大厦,那么,一个个专题策划活动,起到的正是添砖加瓦的作用。前不久,美术报领导在把600余幅饱含众多书画家爱心的书画作品专程送到殷雪梅小学之后,决定把《爱与责任》专栏长期办下去,将专题策划活动长期化,便是这一理念的充分体现。
相关新闻
- [艺术观点]美展不能当美术界最高评判标准(11-23)
- [艺术观点]陈丹青:油画变成产业链 绘画一点意(11-22)
- [艺术观点]标签式书画有今天没明天?(11-09)
- [艺术观点]标签式书画有今天没明天?(11-09)
- [艺术观点]中国美术馆:发挥艺术引导作用(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