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农历
本画家收藏热线:13965132326 魏老师  交流QQ群:17878332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艺术观点

激情燃烧着岁月――访著名艺术家韩美林

来源:   2005年11月24日   浏览次数:2582

      

 

      申奥成功一周年,曾经的激情还没有消退。虽然所有的一切都要重新开始,但在人们申奥的记忆里,总会浮现那个生动明快、意蕴深邃的申奥标志,它曾经承载了13亿人共同的梦想和期望。
    淡泊宁静:走近美林
    2001年的7月,当申奥标志凝固在它完成使命的时刻,韩美林所想的是如何让这个令世人慨叹的作品能够得到升华,拥有永恒的可以延续的生命节奏。那五条灵动的彩线、那富有中华神韵的飞白、那简洁明快的构图……当他从奥委会得到了北京奥运的28个项目之后,那些曾经组成申奥标志的元素被打乱、重组、再创作,厚厚的一本草图簿上边边角角的空白处都是韩美林勾画的初稿。
    那盘长结式的太极人形不再仅仅限于打太极,它飞开“双臂”在碧波中畅游,它迈开“双腿”在赛场飞奔,它拧动“腰身”在球网边挥拍,甚至是两个灵活的人形在拳脚搏击,一切都被赋予了更强烈的生命动感。线条是最抽象的,艺术家却赋予了它最具动感的韵律。在历届奥运会的会标中还没有仅仅用线条来生动诠释比赛项目的先河。或许可以把这次创作看成是一种涅重生,那么希望那曾有的辉煌能给新的一页书写下成功的序言,如果存在重生的机会.而对于韩美林,这28个图标无论是否被选为真正的奥运项目标志,它都完成了自己继承和创新的使命。这一次的创作已和名利无关,它是艺术上的探索,是美林对自己无以言表的“奥运情结”的结算,是对祖国、对生命的挚爱。
    其实,这种对生命的追求、对艺术的挚爱、对祖国的热忱需要某种积淀,一种宁静而淡泊的气度,所有的爱都该是纯净的沉厚的,而韩美林无疑选择了这样一条宁静而深沉的道路。于是,我们不得不提及这样一个故事――1999年5月8日,北京王府井大饭店里热闹非凡,60余桌的宴会上文艺界名流济济一堂。这个宴会是为了庆祝《韩美林艺术大展》开幕而举行的,但是在盛宴的桌边却看不到韩美林,他被要求签名的群众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围着。直到下午5点多钟,参加完宴会的张贤亮等人无意中在王府井大街北端的一个小涮肉馆里看见一个寂寞独坐的就餐者――韩美林。
    其实,那几碟还未动筷的白菜、豆腐,那缕还未被搅动过的袅袅烟气似乎更适合出现在属于韩美林的画面里。更纯粹些、更宁静些、更简单些,韩美林似乎天生就不属于喧哗、绚丽,这是一个人的盛宴。
    纯粹自然:一览无余
    在韩美林创作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28个比赛项目的图标发布会上,美林依然是那样的随和与自然,一件普通的格子衬衣,清爽简单的发型,当有人拿着美林的画册上去要求签名时,韩美林总是微笑着点点头,认认真真地用他那颇具风格的字体签上自己的名字,虽然这样的签名他每天不知道要写多少,但在他微皱的眉端上绝对看不到不屑和随性。
    房间不大,原本没有设想会有那么多的朋友和新闻界的记者会来,所以拥挤的房间里座位明显有些不够了。每当有新的朋友进来,位子紧张的时候,韩美林就会一声不响地站起来,很羞涩地向来者指一指他的位子,示意把自已的椅子让给别人。如果工作人员或韩美林的夫人正忙着,韩美林就会在不起眼的角落里默默地站好几分钟,好像他是整个屋子里最不重要的人。
    他的微笑极具感染力,顺着那个通透的笑容你几乎一直可以望见他澄澈单纯的内心。那个笑容的确就是一种不会应酬没有防备的袒露,虽然已然年逾花甲,你可以轻易地在他的脸上看到那孩子般不解世俗不善伪装的一丝茫然,那一丝“茫然”无疑袒露了韩美林最大的优点,那毫无防备的善良温厚,同样也是最大的缺点,一览无余。如果痛苦是某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挣扎,那么,韩美林最大的痛苦就在于他是否该选择与那些不容许“单纯”在这个世间存在的人抗争下去。
    发布会正式开始的时候,主持会的旅美作家柳青代表大家希望韩美林讲几句话。显然,走遍世界、阅历无数的美林对于所谓“场面”上的事仍然不太精通。
    美林先是自暴其“短”地说自已“不太会讲话”,他的手握着空拳略显不安地无声地扣击桌面,而后又不自觉地摸了摸裤线,不知是否是12岁开始当兵的经历让美林感到只有触及到了那条笔直坚强的线条才能找到力量。
    但似乎可以看出,他正在挣扎着想要将什么压制住,但显然,失败了,韩美林的眉头紧皱着脸色凝重,竟有些断语了。韩夫人在一旁提醒说:“对大家讲讲图标的设计吧!”她的提醒并没有奏效,韩美林一根肠子直通到底的性格占了上峰。他毫不掩饰地道出了原委:就在发布会开始之前,他看到了一份报纸,一个曾经自称是“韩老师最忠诚、最永远的学生”的人,一个韩美林给予了他最重大帮助的人,竟然用“恶心”、“鄙视”等等字眼开始了又一次争夺荣誉的口舌之争,开始了又一次自说自话的表演。虽然美林早说过把荣誉给年轻人,自已只要为国家做点事就行,但此时的他有点恼怒了。站在众人面前的韩美林显然太不会表演,他的愤怒也仅限于拍着桌子说:“这样的年轻人、这样的年轻人......”其实韩美林是不怕挨骂的,蹲过牛棚、住过大牢、被人骗过、被人算计过,坎坷的生活造就了他的豁达,但让他不能释怀的是这种污蔑伤害了他做人的诚实,更严重的是伤害了他对于祖国的真诚的热爱。
    美林不会装、不会演,似乎也不太会争,本来一次展示成就的发布会就成了一个男人毫无保留剖白自已的时刻。当美林完全脱离了主题讲起了他几乎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爱国情愫的时候,他眼里竟有了些泪花,在座的人们听得都无比投入,也完全忘了主题......激情灵性:诠释生命生活对美林既不公平也厚爱有加,美林把所有的苦难坎坷都转化为创作的激情,升华为生命的激情。当美林做完心脏搭桥手术从死亡线上再次睁开双眼,他从生命的最初里感受到:生活真美好、艺术真美好、生命真美好!这种种失而复得的“真美好”,让美林再一次焕发出生命和艺术创作的激情,这激情经过了血泪和生死的沉淀更加澎湃,更加真诚。生死边缘,也让美林更看清了人性的善恶、美丑,有在他昏迷期间偷他作品、毁他声誉的人,也有在病床前衣不解带、为他奔走的人;有盼他不再醒来的人,也有满怀赤诚每日祈祷的人......对于前者美林摇摇头,清爽的发稍上抖落了所有的尘埃,对于后者,美林把所有重生的激情都奉献给他(她)们。美林幽默地说,现在正是自已艺术上的“下蛋期”,他的精力与激情只会属于他所热爱的祖国、艺术和那些热爱着他的人。
    对于他认为值得付出的人,美林是不计回报的。有一次他应邀为女足画一幅画,但他忽然想到送出一幅画意味着只能由足联或其他集体保留,而那些令人敬佩的巾帼英雄们肯定与画无缘,平时极少赐画的美林竟然连夜创作了28幅作品,全队每人一幅,连队医也没落下。可以想见,那些作品里融注了多少激情、多少感动,性情中的美林爱恨正浓。
    目前,美林应邀正在写一篇题为《祖国》的文章,已近尾声。他加了一个副题,成了《祖国――最难写的两个字》。提起这篇文章美林十分激动,动情之时拿起文章高声朗读起来。文字间有爱、有怨、有盼、有叹,激昂处字字掷地有声,哀怨处无语凝噎,一腔爱国情、铮铮男儿骨。依然毫无保留,但美林字字机杼,下笔万言,侃侃而谈,幽默风趣,竟是个不可多得的交谈对象。对民族的爱、对祖国的爱、对生活的爱、对艺术的爱,让美林像孩子一样真诚地欢娱着,毫无掩饰。
    走进美林的艺术作品展厅真的会让人丧失呼吸能力三秒钟,绘画、书法、雕塑、陶瓷,甚至布艺、铁艺......但更让人叫绝的不是数量和门类,而是其中贯穿的灵性。每一件作品都被赋予了现代激情,线条是简练的、形象是灵动的、表达的意欲是纵深的,然而所秉承延续的核心却是民族的,所展现的是中国绘画大写意的精练、深邃和民间艺术特性的突现。现在,和许多艺术家相比,韩美林是具有更强号召力的,也许奥妙也在其中――民族的、世界的、传统的、现代的、个性的......这些艺术特质在美林的创作中找到了一个平衡的体现。就好似深入人心的申奥标志,绝对现代明朗轻捷的构图,有着国画的飞白,有着太极的勾手跟脚,有着盘长结的身形,是美林用那只服役20年的绑着铁丝的老毛笔运气勾画的。
    美林的灵感源于和生活有关的一切,在书房的茶几上放着林林总总的许多工具,扳子、钳子、矬子和许多不知用途的工具和零件,让人以为是进了加工厂,但让美林一讲方知皆为构思样本。一个钳子,经过变化就是一个雕塑的支架,一个不知用途的钟型工具竟是一个华丽雕塑的底座......一切都那么自然,水到渠成,又令人拍案叫绝。
    几十平米的书房内满壁藏书,古今中外,文学历史,哲学数学,绘画雕塑,建筑商标......不一而足。在对于常人而言艰深难懂的《彝族史话》旁边就是一本《大话西游》,老学究身兼小顽童,美林大概就是这样吸纳着生活中的所有灵气而“得道修行”的吧。
    美林的艺术作品就像他的双眼一样闪动着激情而灵性的光芒。如果说,灵性的光芒让美林拥有超越时空的能力,那么,幽默激情、爱憎分明则注定了他生命的全部意义。

分享到: